2016年頂級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志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介紹了一種3D打印的超材料結構,在加熱溫度升高的情況下出現收縮的現象,這一現象完全顛覆了我們初高中所學的物理常識——“熱脹冷縮”。如今這種微結構3D打印技術已經在國內由深圳摩方材料公司產業化。
之前曾對此做過報道,該研究由美國勞倫斯利物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麻省理工學院(MIT)、南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合作,首次3D打印出受熱收縮的全新超材料。這個新型結構在降溫后還可恢復之前體積,能反復使用,適用于制作溫度變化較大環境中所需要的精密操作部件,如微芯片和高精光學儀器等。
傳統大體積材料的熱力學特性都表現為受熱膨脹、遇冷收縮,而這次獲得的超材料完全相反,它在受熱時會收縮。該材料是用樹脂和另一種摻雜納米銅顆粒的樹脂打印出來的微晶格結構,包含橫梁和空心點陣兩個部分,因不同材料受熱時相對位移不同,使得連接點處向內拉伸,帶動整個晶格結構向內拉伸,從而表現出獨有的熱收縮特性。
MIT機械工程系方絢萊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承擔了該研究的3D打印部分的工作。方絢萊教授在采訪中表示,他們采用的是顯微立體光刻3D打印技術,類似噴墨打印機和數字曝光機的結合。先將不同材料的液滴噴在一個透明窗口上,再通過數字投影機把圖案分別投射在需要固化的液滴背面。被光照過的區域就形成固體片狀結構,附著在一個樣品支架上,窗口上沒有曝光的液滴則被清除。如此反復,可以得到所需的復合材料。
方絢萊教授介紹,從每個單元來看,新結構類似斜拉橋的設計,只是伸縮性好的鋼筋換成了相對柔軟的樹脂,剛度大的橫梁變成了摻銅納米顆粒的樹脂。受熱時柔軟的樹脂先伸長,直到加固的橫梁也被拉動而相對錨定的位置轉動。總體上看,整個空心的點陣結構就呈現收縮。
這個新型結構適用于制作溫度變化較大環境中的精密部件,如避免熱脹冷縮造成焦距漂移的光學鏡頭;長時間使用發熱但不會影響穩定性的微型芯片;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的器件;遇高溫食物能與真牙完美匹配的牙科填充物;甚至穿越太陽強熱照射的人造衛星等。
如今,MIT方絢萊教授的技術已經在國內由深圳摩方材料公司產業化,公司聚焦在微納打印系統及精密光學器件的研發和生產。摩方材料自主研發的nanoArchM300多材料3D打印系統,可以實現高精度多材料3D打印,M300支持同時打印多種樹脂材料在一個復雜結構樣品中,適用于基礎理論驗證及原理創新研究。其主要應用在點陣結構材料、功能梯度材料、超材料、復合材料、復雜微流控,多材料4D打印等方面。
nanoArch M300系統允許將不同材料以液態混合在一起涂布,然后再用紫外線光源形成精細圖案進行固化。利用這一方法,研究人員可以將物體微結構內部的橫梁按特定角度進行有序排列(而非改變分子結構來構成新材料)。在所構成的新材料中由于組成材質不同,不同功能單元受熱的膨脹速率也有所不同,結果受熱時物體整體非但沒有膨脹,反而開始向里收縮,徹底顛覆了以往熱脹冷縮的原理。
如同芯片加工等精密制造領域,超高精度的3D打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需要有技術水平領先且質量穩定的設備,但設備僅僅是一個能力型的平臺,需要在打印材料,打印軟件,打印工藝,后處理工藝等多個方面不斷創新和突破,才能不斷做出顛覆性的成果,當然這需要長時間的基礎研究和工藝摸索。上圖是摩方研發團隊,運用超高精度打印技術,打印微彈簧結構的顯微鏡照片,這種國際領先的精密加工水平,將進一步推進該技術的產業化,拓寬該技術的應用。這種精度和結構的材料,再結合其他工藝技術,比如表面金屬化工藝,未來可用于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和生產,在MEMS領域有應用前景。據南極熊了解,這2個微型彈簧樣品,是由摩方材料公司的超高精度單材料打印系統nano Arch P110打印,該打印系統有2μm的XY打印精度,和5μm打印層厚精度,并有獨特的工藝和軟件算法,可打印微彈簧,超材料,微流控等三維復雜結構的材料器件。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 Science:基于聲波驅動的活體深部精準3D打印技術 2025-05-09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Small:界面工程輔助3D打印硅橡膠復合材料 - 協同優化抗沖擊性能與電磁干擾屏蔽效能 2025-05-01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變硬彈性體,實現力學性能增強與智能可穿戴一體化設計 2025-04-28
- 受熱收縮材料誕生 “熱脹冷縮”一詞或將改寫 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