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基礎研究存在一些問題必須要改革。”在6日的科技界聯組會議上,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朱日祥委員爭取到了一個主題發言的機會,他要說說他最關注的基礎研究。他的發言很快受到不少委員的當場“點贊”。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委員也發言表示,“進一步加強由政府主導、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
這幾天,科技界的小組討論中,“基礎研究”一直都是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更讓委員們“激動”和“期待”。
人才評價,從評“帽子”轉為評“創新”
“在基礎研究領域,出現了‘帽子’人才滿天飛、原始創新乏力的尷尬局面。”在朱日祥看來,基礎研究面臨的眾多問題中,人才評價體系是最亟待解決的。
更讓他著急的是,最近幾年,這個問題反而因為“雙一流”帶來的高校人才搶奪戰而愈演愈烈。他表示,為了評上“雙一流”,高校都在搶奪“帽子人才”,挖人的看重數量,被挖的看重待遇,這種亂象蔓延十分不利于基礎研究的發展。
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正是被頻繁提及的“帽子”。朱日祥提出,這些種類繁多的“帽子工程”擾亂了正常的學術生態,加劇了學術界的浮躁學風,不利于青年人才心無旁騖地做研究。
朱日祥認為,為了營造長效機制,國家應盡快建立以科學貢獻量為核心的人才考核。他說,基礎研究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可能性,更要鼓勵青年人才大膽探索創新。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靠大躍進,讓優秀青年人才享受寬松的科研環境和探索過程才是關鍵。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把帽子品牌轉向創新品牌。
資金投入,從政府為主轉為多元化
基礎研究的投入一直是各界關注的話題。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要“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這讓科學家們很振奮,但這背后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哪里來”一直是不少科研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的基礎研究以政府投入為主。基礎研究投入多、周期長、回報慢且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和個人都望而卻步。朱日祥表示,下一步應該加入一些資金投入的解決途徑,比如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社會和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研究,創新基礎研究的結構,只有這樣才有民族創新的能力。
也有委員表示,這個問題可以學習美國的基礎研究投入體系,畢竟像蓋茨基金會在癌癥研究領域投入巨資的案例,曾經廣為傳播。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也參加了當日的聯組會,他表示,基礎研究投入的問題,相關政策很快就會出臺。下一步科技部將和地方政府建立聯動投入機制,與此同時,還將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出臺相關財稅政策,引導企業和基金對基礎研究進行投入。
就在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對許多基礎研究管理中存在的“頑疾”都提出了解決方案。這讓吳季對基礎研究的未來充滿期待,但他也表示,在強調自發性興趣基礎研究的同時,也要強調有組織的大型項目。吳季建議,加強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他希望,政府部門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如果要實現科技強國,必須有科技前沿的成果,而這些成果大多是長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