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2日,在由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辦的“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位生物材料領域領軍專家齊聚成都,其中亞洲代表占了40%以上,中國代表就有十來位。
50多位中外院士齊聚成都,參加“第二次生物材料定義大會”。
此次會議的發起人和主席是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他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是“第二次生物材料定義大會”。第一次定義會在32年之前召開,當時,不僅中國,整個亞洲都沒有專家出席,而這一次會議能夠定在成都召開,用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詹姆斯·安德森教授的話來說,這是中國生物材料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標志,意味著中國乃至亞洲在生物材料領域中的崛起!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是此次會議發起人。
據了解,張興棟院士建議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投票通過后作為新定義列入了“生物材料定義”,這也是由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
生物材料科學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門重要學科。1986年召開的首次生物材料定義共識會規范了生物材料術語、學科內涵,標志著生物材料學科的形成。
“隨著科學認知的不斷深化、新技術的興起,更多生物材料及相關技術被應用于臨床實踐,30多年前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需要進一步審定、修改和完善。”張興棟說,生物材料領域發展的新技術也需要制定、規范定義。
在“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上,設立了通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再生醫學、新興生物材料等6個專題。各專題提出的術語及定義經全體參會代表充分討論后提交大會表決,表決通過的術語匯總后再提交大會確認,術語獲得認可的條件為贊成票不少于75%。
由張興棟建議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通過后作為新定義列入生物材料定義清單。“‘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是指無生命的生物材料通過自身優化設計,可以誘導有生命的人體組織或器官形成!睆埮d棟舉例說,像是骨誘導人工骨材料就屬于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將它植入人體后,能調動人體自身的康復功能,形成新的組織,中國目前已實施相關手術約三十萬臺。
據悉,“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成果將以專著形式公開出版發行,書名為《二十一世紀生物材料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