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修復是動物生存期間面臨的常見問題,但疤痕組織的形成是人體創傷修復中的一種常見副產物,可導致嚴重的臨床功能障礙和容貌美觀問題,如何促進組織再生修復同時避免和減少疤痕形成是人們努力探究的重要問題。兩棲動物的皮膚擔任呼吸和水鹽平衡的重要生理功能,其創傷修復必須是無疤痕的,以免損害相應的生理功能而造成致命的后果。與人們熟悉的傳統膜蛋白(包括膜受體,離子通道和轉運體等)不同,孔道形成蛋白(Pore-forming protein)是一類非經典膜蛋白,其特征在于以分泌型單體可溶性形式存在,特定條件下通過寡聚化后再插入細胞膜系統。目前對大量存在于動植物中的孔道形成蛋白的認識主要集中于它們的細胞毒作用,而對它們擔負的生理病理功能和細胞作用途徑知之甚少。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毒素與人類疾病課題組在張云研究員帶領下,前期從云南兩棲動物大蹼鈴蟾中發現了脊椎動物第一個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葉因子復合物betagamma-CAT(發明專利ZL200810058028.5; PLoS One, 2008, 3, e1770),并發現該內源性蛋白質機器具有刺激細胞囊泡化生成,在細胞內吞/溶酶體中形成膜通道并調控其功能的特性(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4,111,6702,封面故事;J Infect Dis 2017, 215, 1753)。該課題組高振華等進一步深入揭示該復合物具有激發組織修復的功能。與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表皮生長因子EGF相比,該復合物不僅可以通過加快皮膚組織損傷的再上皮化來促進傷口愈合,還具有減輕創傷水腫,促進無疤痕愈合,同時抵御耐藥菌感染的特征。論文"Pore-forming toxin-like protein complex expressed by frog promotes tissue repair"已在線發表于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會刊 (FASEB Journal)。
孔道形成蛋白復合物促進無疤痕組織修復
研究不僅發現了脊椎動物組織創傷修復的未知蛋白質效應分子復合物及新型細胞作用通路,為深入解析組織再生和修復及疤痕形成的分子病理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線索,同時對于研發新的疾病治療藥物也具有實際應用的意義。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高振華作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張云和李盛安作為文章的通訊作者。研究獲得國家基金委-云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云嶺學者"計劃和中科院“西部之光”項目的資助。
- 浙工大馮杰/張靜團隊、浙江省人民醫院周佳 AHM:用于組織修復和預防術后粘連的“Janus”兩性離子水凝膠貼片 2024-12-10
- 哈工大程鳳/齊大栗洪彬/新國大Tan Swee Ching團隊 AFM:基于靜電紡絲技術的組織修復支架 2024-12-04
- 曼大李加深團隊 Int. J. Biol. Macromol.:面向骨組織修復的3D聚乳酸多孔纖維海綿 2024-04-23
- 光合作用超級復合物結構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