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成像具有高靈敏度、實時可控和設備簡單等優點。目前,阻礙熒光成像大規模臨床應用的問題是穿透深度比較淺。實現熒光成像深度的突破對該技術的臨床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可見光區(400-700 nm)和傳統的近紅外I區(700-950 nm)相比,近紅外II區(1000-1700 nm)具有更弱的組織吸收、散射、發射和自發熒光,因此有利于提高組織的穿透能力。近年來,近紅外I區激發和近紅外II區發射的成像模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另一種相反的成像策略,即近紅外II激發、近紅外I發射尚無報道。利用長波長近紅外光(如1300 nm)的極強穿透能力,人們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組織和光的相互作用,實現深層的高分辨率成像。
最近,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和浙江大學的錢駿教授合作,首次報道了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紅外II區激發和近紅外I區發射的活體雙光子成像,在老鼠腦部的成像深度超過1000 μm。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唐本忠院士團隊實現了基于AIE材料的近紅外光聲成像(ACS Nano, 2017,11, 7177)、近紅外II區熒光成像(Adv. Mater., 2018, 30, 1706856)以及熒光-光聲雙模式可控成像及治療(Nat. Commun., 2018, 9, 1848)等。與普通的熒光成像相比,雙光子熒光成像模式具有自身的一些獨特優點,包括激發光能量低、光損傷小、組織穿透能力強、成像分辨率高等。傳統雙光子成像的激發波段主要位于680-1040 nm的波長范圍,發射光譜則主要位于700 nm以下的可見光波段,因此其穿透深度只有幾百微米(圖1)。研究結果表明,1300 nm和1700 nm這兩個波長的光具有最小的激發衰減性質,可以實現更好的穿透深度和成像效果。然而,傳統有機染料面臨“聚集導致熒光淬滅”(ACQ)等問題,尤其是共軛性比較大的近紅外分子更會面臨這一問題,使長波長激發的雙光子成像變得非常困難。
圖1. 不同激發光波長的腦部成像深度示意圖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作者設計并合成了“螃蟹”形狀的給-受體(D-A)型AIE分子(圖2)。該分子的中間部分是具有很強D-A作用的平面結構,有利于實現大的雙光子吸收截面。分子上含有多個可以自由轉動的分子轉子,可以有效地克服ACQ問題,并實現AIE特性,得到高熒光量子產率。作者將該AIE分子包覆成尺寸約為35 nm的納米粒子,其最大吸收位于635 nm,發射波長則可以覆蓋700-1200 nm的范圍。該AIE納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其抗光漂白和抗活性氧氮(RONS)的能力好于FDA認證的吲哚菁綠(ICG)染料。
圖2. “螃蟹”形狀的AIE分子結構和納米粒子的性質
AIE納米粒子的最大吸收波長為635 nm,其兩倍剛好位于1300 nm的“透明”窗口附近。在1300 nm飛秒激光器的激發下,AIE納米粒子具有很強的熒光發射(圖3)。該AIE納米粒子的熒光量子產率可以達到13.9%,其雙光子吸收截面為1.22×103 GM,高于常用的有機染料。將AIE納米粒子通過尾靜脈注入到老鼠體內后,在1300 nm飛秒激光的激發下,老鼠的腦部雙光子熒光顯微成像結果表明,1065 μm深度的毛細血管仍然清晰可見,在腦部白質區(>840 μm)和海馬體區(>960 μm)都可以實現3.5 μm的超高分辨率(圖4),是目前活體內雙光子熒光成像的最佳效果。同時,腦部血管的三維結構也清晰可見,包括大血管、毛細血管以及血管連接部位等。該雙光子成像結果主要得益于1300 nm近紅外II區激發和近紅外I區發射的性質,優于傳統的近紅外I區激發和可見光區發射模式。該研究結果表明,有機AIE材料可以實現與無機半導體量子點等相媲美的成像效果,為有機材料的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3. AIE納米粒子的雙光子激發性質
圖4. 活體老鼠腦部的雙光子熒光顯微成像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CS Nano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后齊跡和浙江大學的研究生孫超偉。
該論文作者為:Ji Qi, Chaowei Sun, Dongyu Li, Hequn Zhang, Wenbin Yu, Abudureheman Zebibula, Jacky W. Y. Lam, Wang Xi, Liang Zhu, Fuhong Cai, Peifa Wei, Chunlei Zhu, Ryan T. K. Kwok, Lina L. Streich, Robert Prevedel, Jun Qian, Ben Zhong Tang
- 港中大(深圳)趙征 / 唐本忠團隊 ACS Nano :多功能AIE納米馬達突破腫瘤屏障 - 實現精準光診療 2025-05-29
- 港中文(深圳)唐本忠院士、深圳大學王東教授等 Nat. Protoc.: NIR-II激發AIE仿生納米用于肺結核活體光學診療 2025-04-18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團隊 AFM:自上而下法制備AIE/柔性木基傷口敷料 - 助力耐藥菌感染傷口快速愈合 2025-02-13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細胞膜靶向的聚集誘導發光分子用于神經追蹤和損傷的可視化 2025-01-21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與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綜述: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實現高分辨生物成像 2025-01-07
- 港中深唐本忠院士/北理工黎朝 AM:基于AIE活性納米復合水凝膠的可穿戴交互式信息-傳感材料 2024-03-23
- 浙大汪浩教授課題組 Biomaterials:一種新型多模態水凝膠皮層電極 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