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可降解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經蔓延到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據報道,全世界每年使用的塑料袋數量多達5萬億個,如果將它們并排展開,可以覆蓋相當于2個法國的面積。然而迄今為止,世界上生產的90億噸塑料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剩余的都被扔進了填埋場、垃圾場或自然環境中。發展生物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污染”問題,還可以減少材料產業對石油的消耗,緩解石化資源壓力。石油基PBAT聚酯在可降解農用地膜、包裝、塑料袋等領域有較好的應用,但其阻隔性能差、抗撕裂強度低、強度模量不足的缺陷限制其進一步發展。呋喃二甲酸基聚酯因含有呋喃環結構而展示出優異的阻隔、力學、耐熱等性能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基芳香聚酯。
近期,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生物基高分子團隊的張若愚研究員與朱錦研究員以呋喃二甲酸基聚酯為基體,通過引入短鏈二元酸、乳酸、聚乙二醇等一系列可降解結構,在探索呋喃基共聚酯阻隔、力學、結晶、降解等性能與結構組成關系方面進行多種嘗試和探究,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為制備新型高阻隔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
1.通過引入短鏈二元脂肪酸實現高阻隔可降解材料的制備
高分子材料較高的鏈段剛性以及較小的自由體積是確保其具有優異阻隔性能的結構基礎。研究人員利用丁二酸(DMS)、丙二醇(PDO)以及呋喃二甲酸(FDCA)制備了具有潛在紡絲、包裝等用途的共聚酯PPSF,其CO2和O2阻隔性能分別達到PBAT的10倍及20倍以上(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18, 102, 101-110.)。更進一步,團隊利用DMS\新戊二醇(NPG)以及FDCA制備了綜合性能非常優異的共聚酯PNSF。這種共聚酯具有非常有趣的性質,即在很寬的組成范圍內,其阻隔性能基本維持不變,這種性質也被稱為智能阻隔性(Smart Barrier Property),如圖1a(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9, 7, (4), 4255-4265.)。本團隊把二氧化碳來源的碳酸二甲酯(DMC)、丁二醇(BDO)、FDCA進行共聚,得到了降解性能良好且相結構均一的共聚物PBCF,如圖1b。這種共聚物的特點是其機械性能可以通過熱處理,在一個較大范圍內進行調節,如圖1c(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8, 6, (6), 7488-7498.)。此外,利用環己二甲酸(CHDA)、BDO以及DMC合成了具有較強結晶能力和快速降解的PBCCE共聚酯(Polymer Chemistry 2019, DOI: 10.1039/C9PY00083F),拓展了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組織工程領域的潛在應用。
圖1 (a)PNSF共聚酯單體側鏈影響示意圖;(b)聚酯薄膜氣體阻隔示意圖;(c)PBCF共聚酯循環示意圖
2.通過引入羥基脂肪酸大幅提升芳香族聚酯的降解性能
聚乳酸(PLA)是近年來生物基、生物可降解領域研究比較熱門的綠色高分子材料。乳酸作為PLA的組成單元,可以在酶催化及水解條件下發生水解,實現聚合物鏈段的斷裂,最終實現材料降解。本團隊合成含有乳酸(LA)鏈段的可降解共聚酯PBFLA。并且發現這種共聚酯在乳酸含量超過20%即可發生明顯的水解行為。PBFLA共聚酯彈性模量超過1GPa,拉伸強度超過40MPa,斷裂伸長率超過230%,具有超過大多數降解材料的強度模量,45倍于聚乳酸的拉伸韌性,如圖2。此外,由于含有LA鏈段,這種共聚酯有望用于與PLA的共混,以制備綜合性能優異的共混合金。(Ind. Eng. Chem. Res. 2018, 57, (32), 11020-11030.)。
圖2 PBFLA共聚酯力學性能與常見可降解材料的對比
3.通過引入聚乙二醇提升水解能力,有望用于海水降解材料
親水性聚乙二醇(PEG)有助于提升共聚酯水解性能。本團隊通過系統調控PEG分子量、質量分數等方式,發現PEG質量分數在40%以上能發生明顯的中性水解行為,質量分數在20%以上發生堿性水解行為,并且發現共聚物的相分離狀態可以由PEG的分子量進行調控,如圖3(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18, 106, 42-52.)。制備的聚醚酯彈性體模量均可超過100MPa,拉伸強度超過30MPa,斷裂伸長率可達到500%以上,是一種力學性能優異的可降解聚醚酯彈性體材料。
圖3 PBF-PEG的共聚物在PBS緩沖溶液中的降解過程:(a) 降解前的表面;(b) 降解5周后的表面;(c) 降解前的宏觀狀態;(d)降解后的宏觀狀態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51773218),中科院青促會(2018338)以及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017YFB0303000)等項目的支持。此外,上海同步輻射光源16B線站的諸位老師在SAXS/WAXS的測試上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論文鏈接:
http://dx.doi.org/10.1039/C9PY00083F
https://pubs.acs.org.ccindex.cn/doi/10.1021/acs.iecr.8b02169
- 華南理工瞿金平院士/黃照夏副教授、陽普醫療鄧冠華《Macromolecules》封面文章:高透明本征阻隔PET制備策略 2023-05-16
- 浙江理工大學余厚詠副教授小組在纖維素納米晶增強聚乳酸復合綠色高阻隔包裝材料上取得新進展 2017-12-13
- 武漢大學鄧紅兵/趙澤團隊 Sci. Adv.:廢棄花粉和棉纖維“變身”高性能、水加工和可持續的生物塑料 2025-04-07
- 東華大學何創龍教授團隊 Biomaterials:一種具有高彈性的超柔軟熱塑性生物降解彈性體用于動脈再生 2024-12-05
- 西安交大郭保林/憨勇/趙鑫團隊:具有各向異性微通道和順序遞送雙生長因子的可生物降解導電IPN原位冷凍凝膠用于骨骼肌再生 2024-11-24
- 南方醫大吳耀彬、王玲、黃文華 AFM:原位光固化彈性聚酯基Janus生物粘合劑用于動態創面閉合 2025-05-08
- 長春應化所陳學思院士、龐烜研究員/吉大白福全教授 JACS:氫鍵功能化咪唑類催化劑實現環氧化物和環狀酸酐開環共聚合成高分子量聚酯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