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Seung Hwan Ko
聚合物在應力作用下形成微孔和原纖維的過程被稱為銀紋化,銀紋化通常預示著材料破壞。現在,一種控制銀紋化的方法可被用來為聚合物薄膜上色。
當我們彎折或拉伸典型的透明玻璃態聚合物時,在材料產生裂縫或斷裂前通常會局部變白。這種不可測的現象被稱作銀紋化,通常被認為是該竭力避免的。但在《自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Ito等人發現銀紋化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甚至還能用來給透明聚合物上色(Ito, M. M. et al. Nature 570, 363–367 (2019).)。受到控制的銀紋化可以用于為各種柔性和透明聚合物材料進行無墨、高分辨率的彩色印刷。
通常來說,給透明聚合物上色需要將材料與色素混合,或者在聚合物表面印刷含有色素的油墨。此外,透明聚合物還能通過在內部產生微觀結構的方式來著色,這種現象稱為結構生色。自然界中隨處可見結構色,蝴蝶翅膀就是其中一例。Ito和同事成功在銀紋化的基礎上實現了結構色。
聚合物上的銀紋圖案一般垂直于應力方向,由互相穿透的微米級孔洞組成,這些孔洞之間由高取向的聚合物微纖連接。如果銀紋不受控制,這些微孔和微纖就會形成不同的大小,從而對應不同的光波波長,這也解釋了為何銀紋看上去通常是白色的。Ito和同事證明,如果可以控制銀紋化,形成相互交替的多孔層和致密無孔層,就能加強不同層的反射光干涉,從而產生特定的顏色。
團隊利用一種能控制聚合物應力場的現象(聚合物用內部的應力分布平衡外力),成功控制了銀紋的產生。當光敏聚合物薄膜中形成“駐波”光圖案時,部分層中的聚合物分子之間會有選擇地形成交聯,并被沒有形成交聯的層隔開(圖1),這個過程會在非交聯層中形成拉應力。
作者隨后將這類層狀薄膜置于溶劑中,通過在非交聯層中形成銀紋,釋放形成的應力。因此,最終得到的薄膜包含交替的致密層和多孔層,讓材料的折射率產生周期性變化。照射在薄膜上的光在依次排列的銀紋層上反射,產生干涉效應,最終實現結構生色。
圖1|聚合物無墨彩色印刷原理。a)Ito等人通過將駐波光照射在聚合物薄膜的掩膜上,成功在透明聚合物上形成了彩色圖像。駐波光生成相互交替的交聯聚合物和非交聯聚合物,導致非交聯層中產生應力。b)浸于溶劑后,非交聯層會出現銀紋現象——形成微觀孔隙和原纖維,從而釋放應力。這個過程會產生交替的致密聚合物層和多孔聚合物層,讓薄膜的折射率產生周期性變化。因此,當白光照射到薄膜的聚合物層時,其反射光會形成特定顏色。理論上,這種方法可以生成所有顏色。
Ito等人開展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各種透明聚合物薄膜的周期性銀紋形成的物理機理和最佳條件。銀紋中的微孔實際上就是微小的裂紋,而論文的作者認為必須控制這種裂紋的生成,才能控制整個銀紋化過程。毫無疑問,作者的方法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要知道,裂紋在非晶態材料(如聚合物薄膜)中的形成比晶態材料要復雜得多,也更難控制,因為非晶態材料的微觀結構更加隨機。
雖然團隊最后只生成了少數幾種顏色,但理論上,通過微調交替層間距就能產生各種顏色。不同的間距反過來也能由以下幾個因素控制:用于分層的光波波長以及輻照薄膜的時間;聚合物的類型和分子量;膜的初始厚度;用于產生銀紋的溶劑類型和溫度;以及膜浸在溶劑中的時間。
Ito等人利用有組織應力微纖維化方法(organized stress microfibrillation method)實現無墨彩色印刷,上圖所示是研究人員打印的幾個樣例,比例尺分別是:a, 1 cm; b和 c, 3 cm; g 和 h, 50 μm(inset 200 μm); j和k, 200 μm; l, 50 μm。圖片來源:Ito, M. M. et al. Nature 570, 363–367(2019).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3446-4
雖然這不是第一個在多層透明薄膜中觀察到結構色的團隊,但這一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涉及既復雜又昂貴的方法,比如在真空中的襯底上交替薄膜層(Kolle, M. et al. Nature Nanotechnol. 5, 511–515 (2010).)。也就是說,Ito和同事利用了一種曾被認為無用的現象,開發出了一種簡單、廉價的方法。事實上,以前對銀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尋找抑制或預防銀紋的方法,而不是如何控制它。
作者證明,銀紋控制可以用于實現超高分辨率的無墨彩色印刷(每英寸點數最高14000);而傳統的彩色印刷(如噴墨印刷)一般只能達到每英寸600-1200點——受限于可生成的墨滴大小和油墨鋪展效應。這項技術的另一個優點是,印刷時間不再過度依賴于襯底的尺寸,因為它采取平行處理的方式,即整個圖案同時印刷到聚合物薄膜上;而傳統的噴墨印刷是一個連續寫入過程,打印面積越大,耗時也越長。
這項研究的意義并不僅限于透明聚合物材料的上色,它還將增進我們對銀紋現象的全面理解。例如,Ito等人描述的銀紋化發生在面外方向(層沿著薄膜厚度的方向上堆積),而非一般情況下受應力作用聚合物薄膜的面內。這個有趣現象或值得進一步研究。此外,銀紋控制的力學和電學性能也很有探索空間。
作者的方法出奇地簡單,可以輕易用于現有的聚合物著色技術。然而,和任何新技術一樣,它還有幾個障礙需要克服。作者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特定的操作條件和材料組合,對其他材料的適用性也有待挖掘。深入研究這項技術背后的物理機制,或能發現如何將該方法應用于所有的聚合物材料。與此同時,除了透明聚合物的無墨彩印之外,銀紋控制技術或能在電子設備和傳感器上得到更加激動人心的應用。
原文以Crazy colour printing without ink為標題發布在2019年6月19日《自然》新聞與觀點上。
- 華南師范大學姜小芳教授《Nano Lett.》:基于膽甾相液晶聚合物薄膜的波長可調諧鈣鈦礦圓偏振微納單模激光 2025-03-04
- 華南師范大學胡小文 AFM:基于膽甾相液晶聚合物薄膜的鈣鈦礦圓偏振光電探測器 2025-02-20
- 慕尼黑工業大學Peter Müller-Buschbaum教授團隊 ACS Nano:自支撐導電聚合物薄膜的多功能應用 2024-12-11
- 浙理工邵建中教授團隊 CEJ:以變色龍為靈感的高顏色飽和度和高色牢度的非密堆積光子晶體結構生色紡織品 2024-03-01
- 浙理工邵建中教授團隊 Small:基于高濃度納米微球合成的液態光子晶體及其在紡織品結構生色中的應用 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