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學所侯劍輝研究員課題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電荷轉移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19-08-0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OPV)領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其光電轉化效率已經突破了15%,展現了光明的應用前景。從光活性材料的化學結構特點理解OPV中電荷轉移機理,特別是低能量損失下激子解離的驅動力來源,對于設計新穎材料提高電池性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實驗室侯劍輝研究員課題組的姚惠峰博士等人,開展了有機光伏分子化學結構與電荷產生機理間構效關系的相關研究。在前期的工作中(Chin. J. Chem. 2018, 36, 491-494),研究人員發現OPV中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的分子表面靜電勢(ESP)存在較大的差異,促進了電荷的高效生成。
圖 ESP差異促進電荷轉移態的形成
最近,姚惠峰博士等人設計了新穎的聚合物給體材料PTO2并詳細研究了分子表面ESP對電荷轉移過程的影響機制。研究的結果表明,PTO2與非富勒烯受體材料IT-4F存在顯著的ESP差異,相應的分子間電場提供了激子解離的驅動力,促進了電荷轉移,基于此的電池具有高效的電荷生成效率;而在PTO2與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的界面,ESP的差異相對較小,電荷轉移需要額外電場的輔助。另外,研究人員與瑞典林雪平大學和隆德大學的合作者在器件和光物理方面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對ESP理論具有重要的支撐。該工作建立了分子結構與電荷轉移過程的聯系,為高效率光伏材料的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相關研究工作發表在近期的J. Am. Chem. Soc. 2019, 141, 7743-7750,文章第一作者是姚惠峰博士。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
- 西工大劉劍剛教授團隊 AEM:控制第三組分分布實現高性能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0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蔡平、華南理工大學薛啟帆 AFM:溶液加工的厚度不敏感陰極中間層在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2025-01-08
- 鄭州大學孫晨凱課題組 ACS Nano:低成本聚合物給體PTQ16-10實現19.52%效率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4-12-31
- 南科大何鳳教授課題組《ACS Mater. Lett.》:主鏈調控增強溶液聚集優化纖維狀網絡形貌實現高效的氯介導聚合物給體 2023-08-18
- 江西師范大學陳義旺/廖勛凡團隊《Adv. Mater.》:三元聚合和區域異構化策略構建高效三元聚合物給體材料 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