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然而,利用太陽能實現海水淡化的效率、長期工作的耐久性等均有待提高,尤其是高鹽度的鹽水淡化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宋延林研究院團隊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方絢萊教授等合作,利用3D打印技術構造了三維錐形不對稱結構蒸發體系,在高鹽度下實現了高效太陽能利用和高速水蒸發。研究表明:所設計的3D錐形結構表面可以束縛梯度厚度的水膜,同時,由于3D結構的不同高度存在蒸發梯度,主要蒸發位點在3D結構的頂部,因此水膜沿3D結構的側壁呈現溫度梯度,并由于馬蘭戈尼效應使水流向頂部,從而顯著提高水蒸發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高鹽度水蒸發時,水膜厚度梯度和蒸發場梯度導致鹽在3D結構頂部結晶,因而很容易去除。該系統的海水淡化速率達1.72 kg m-2 h-1,有很強的應用前景。
圖1 3D結構蒸發器的制備及其增強水蒸發速率的應用。a, 連續DLP 3D打印系統制備3D結構的示意圖。b, 3D蒸發器的Micro-CT和SEM表征。c–f, 3D蒸發器表面超快水鋪展過程。g-j, 3D蒸發器的表面束縛的水膜結構。k, 一個模擬太陽光照射下3D蒸發器表面水的揮發速率,同時以純水和2D平面作為對照。l, 3D蒸發器表面暗場下水的揮發速率,同時以純水和2D平面作為對照。
要點:3D結構的制備是通過課題組搭建的DLP連續3D打印系統(Research, 2018, 2018, 4795604),基于連續3D打印過程中對切片厚度和光固化復合材料的調節,制備了表面粗糙度可控的陣列微坑結構,可以實現液體的超快速鋪展,在200 ms內即可在3D結構表面形成完整的液膜,且液膜的厚度隨著3D結構的表面粗糙度梯度呈現厚度梯度,頂部最薄為~ 15 μm,底部最厚~ 1500 μm。
圖2 3D結構的作用機理。 a, 暗場下3D蒸發器表面的紅外圖像。b-c, 水向上擴散過程中的紅外圖像。d, 水在3D結構表面蒸發達到動態平衡的紅外圖像。e, 在一個模擬太陽光照射下,3D錐形蒸發器(紅線)、3D柱狀結構(橙色線)、2D平面(藍線)和純水(黑線)表面的溫度曲線。f, 一個模擬太陽光照射下,水/蒸汽界面處的蒸汽擴散通量的數值模擬。g, 在暗場下,3D錐形蒸發器(紅線)、3D柱狀結構(橙色線)、2D平面(藍線)和純水(黑線)表面的溫度曲線。h, 暗場下水/蒸汽界面處的蒸汽擴散通量的數值模擬結果。i, 3D結構的高徑比對水的蒸發速率和太陽能利用效率的影響。j, 3D結構的高徑比對熱毛細流的影響。
要點:通過紅外圖像發現,沒有水膜存在時,3D結構的頂部溫度高于底部的溫度。同時,水在3D結構表面的蒸發達到平衡后,水膜沿著3D結構的側壁呈現溫度梯度。水膜表面的溫度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3D結構通過熱傳導使液膜的溫度升高,二是水的揮發使液膜的溫度降低,兩者競爭的結果即是水膜表面的實際溫度,因此3D結構的頂部蒸發占主導,而底部使熱傳導占主導。由于溫度梯度的存在,水膜存在方向沿著3D結構的底部流向頂部的熱毛細流(馬蘭戈尼效應),使水源源不斷地補充至3D結構頂部,實現高速率的水蒸發和高效的太陽能利用效率。實驗結果還表明,3D結構的高徑比也會影響水的蒸發速率和太陽能的利用效率,開放體系可實現2.63?kg m-2 h-1的水蒸發速率和>96%的太陽能利用效率。
圖3 3D結構表面鹽的頂部定位結晶特性。a–d, 3D結構表面的定位結晶過程。e, 定位結晶的鹽可通過傾斜蒸發器去除。f, 去除的NaCl晶體的Micro-CT底部圖像。g, 去除的NaCl晶體的側面橫截面Micro-CT圖像。h, 3D蒸發器頂部位置的Micro-CT圖像。i, 沿3D結構側壁的連續水膜與NaCl晶體內部連通的示意圖。j, 頂部發生鹽定位結晶后3D結構側壁的溫度曲線,插圖是相應的紅外圖像。k, 不同初始濃度的鹽水在使用3D結構淡化后的Na+濃度。橙色和綠色列分別代表純化之前和之后的 Na+濃度。虛線是WHO對飲用水中Na+的濃度標準。l–n, 3D結構凈化不同鹽溶液前后的光學照片。o, 純化前后的相應金屬離子濃度,對應l-n中的樣品。
圖4 3D結構淡化海水的耐用性。a, 陣列化3D結構批量凈化海水的裝置示意圖,該方案模擬了實際的太陽能淡化水設備,鹽水樣品引入容器,水在光照下在3D蒸發器表面上蒸發,然后在冷凝器表面和側壁上冷凝,最后被收集。b, 陣列化3D結構組成的大面積蒸發器照片。c-d, 陣列化3D結構凈化海水的過程。f, 淡化前后海水樣品中的四種離子的濃度。g, 3D結構淡化海水的耐用性測試。h-i, 陣列化3D結構頂部結晶的鹽顆粒(h)和去除鹽后(i)的光學圖像。j, 從陣列化3D結構表面去除并收集鹽的照片。
要點:使用高濃度鹽溶液作為水源時,鹽會在界面隨著水的蒸發析出,由于3D結構表面水膜的蒸發場是梯度的,導致鹽的濃度沿著3D結構的側壁從上至下存在濃度梯度,即3D結構頂部的鹽濃度高,底部的鹽濃度低,因此鹽會在3D結構的頂部定位析出。由于所設計的3D結構的超快鋪展水膜的特性,液體在3D結構表面是連續的,使得鹽與3D結構中間有液體薄層,結晶的鹽易于從3D結構上去除。陣列化3D結構可實現批量海水淡化,且具有長時間工作的穩定性,其海水淡化收集速率可達1.72?kg m-2 h-1,具有實際應用前景。
該工作以 “Highly efficient three-dimensional solar evaporator for high salinity desalination by localized crystallization ” 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該項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支持。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 Science:基于聲波驅動的活體深部精準3D打印技術 2025-05-09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Small:界面工程輔助3D打印硅橡膠復合材料 - 協同優化抗沖擊性能與電磁干擾屏蔽效能 2025-05-01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變硬彈性體,實現力學性能增強與智能可穿戴一體化設計 2025-04-28
- 海大黃瑋/張明鑫 Adv. Mater.:納米噴劑增強的水簇蒸發加速海水淡化 2025-03-16
-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李發學教授/高婷婷副教授 ACS Nano:用于大規模、低成本、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蒸發器的全纖維素基芯吸織物 2025-03-11
- 復旦聶志鴻/黃霞蕓 Soft Matter:基于兩親性聚電解質的Janus太陽能海水淡化策略 2025-02-26
- UTS付強團隊 Mater. Horiz.: 精準結構設計、低聚合物含量DLP 3D打印水凝膠助力太陽能界面水蒸發與可持續水處理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