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良教授為復旦大學化學系研究生作報告
2002-01-20 來源:復旦大學化學系
關鍵詞:
2002年3月19日下午3點半復旦大學化學系校友廳,作為化學系研究生“三自”主題教育活動之一,有幸請到了復旦大學副校長、高分子科學系系主任楊玉良教授為化學系廣大研究生做了題為“科學家與科學”的主題演講。楊玉良教授是求是基金獲得者、“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和上海市級的獎勵。
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楊玉良教授介紹了他作為一名自然科學家對科學的認識,對文化對科學發展的影響和對我國科學發展水平現狀的反思。對現在大家比較關注的學術腐敗問題,楊玉良教授也發表了個人的看法。最后,他還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種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化學系系主任范康年教授,副系主任楊芃原教授和研究生輔導員侯秀峰老師出席了報告會。
我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度,自近代以來,為什么在科學的發展上被西方發達國家遠遠的拋在了身后?為什么自今我國本土還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從西方科學和科學精神的萌芽和發展說起,楊玉良教授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科學起源和發展的歷史,更對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發展的差距和差異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在闡述傳統文化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時,楊玉良教授旁征博引,舉出了許多生動的例子。對于自古以來,我們為什么缺乏系統科學的問題,楊教授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數理自然觀的缺失,二是缺乏深入的理論思考,三是對祖先崇拜的文化氛圍。指出科學精神需要“大膽探索”同時具有“理性原則”。楊玉良教授還指出了我們國內一些研究生存在的實驗粗糙、討論膚淺、漠視精確、急于求成等不良作風。對于現在大家比較關注的學術腐敗問題,楊玉良教授認為學術腐敗不僅僅是抄襲和剽竊,這些首先是一些最基本的東西,當然應該禁止;更嚴重的學術腐敗是對年輕科學工作者的壓制,缺乏對年輕科學家的寬容精神,畢竟,一個科學家出重大成果的黃金年齡在他年富力強的青年時代。
最后,楊教授對同學們的提問進行了回答,現簡單闡述如下:
有同學問楊教授對院系以是否發表了SCI文章作為衡量一名研究生能否畢業的條件有如何看法?楊玉良教授認為,“世界一流的大學每年肯定發表有很多的SCI文章,但發表了很多SCI文章的大學不一定是世界一流的大學”,所以,我們學校距離世界一流的水平還很遠,我們的科學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所以SCI文章這只是一種衡量科研水平的臨時手段,其實學校也在探索更好的管理和評估體系。
還有女同學問,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遠遠少于男性這一事實是否說明女性從事科學研究比男性有很大劣勢?楊教授首先駁斥了有關女性智力上與男性有差別的說法,他認為由于受傳統文化上的制約,確實使女性科學家有更多的壓力,但他又舉出例子說,有人就SCI文章作過統計,女性科學家的文章引用因子(IF)要高于男性,說明女性在科研上并不比男性差。
有同學問,對于社會給大學教育帶來的沖擊,特別是就業壓力對基礎科學專業的影響,我們應如何調整對同學的專業思想教育?楊教授首先承認社會對大學教育有重大影響,所以,我們應當更新教學思想,徹底放棄灌輸式的死板的教學方式,著重學生素質的培養,對于基礎學科專業,應加強科學發展史的教育。
最后,楊玉良教授結合一位同學關于如何提高自身素質的提問對廣大同學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Communication, Confidence, Cooperation”的3個C的人才。
自始自終,整個化學系校友廳人滿為患,也有文科的一些院系同學聞訊趕來,氣氛非常熱烈,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楊玉良教授結束了這場對大家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報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