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江蘇大學、韓國漢陽大學、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等單位合作,首次發現通過聚電解質功能化的策略,可實現人工肌肉智能材料的“雙極”(Bipolar)驅動轉變為“單極”(Unipolar)驅動,同時發現了人工肌肉隨電容降低,驅動性能增強的反常現象(Scan Rate Enhanced Stroke, SRES),這一重要突破解決了人工肌肉驅動性能的電容依賴性問題,為后續設計具有無毒、低驅動電壓的高性能驅動器提供新的理論基礎。研究成果以“單極沖程、電滲泵碳納米管紗線肌肉”(Unipolar-Stroke, Electroosmotic-Pump Carbon Nanotube Yarn Muscles)為題,在線發表于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哈爾濱工業大學為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其中冷勁松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江蘇大學丁建寧、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Ray H. Baughman),其博士畢業生楚合濤為共同第一作者(楚合濤、胡興好、王鍾、穆九科)。2014至2016年,楚合濤在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進行博士生聯合培養,自2014年起,冷勁松教授課題組與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Ray H. Baughman教授課題組開始該項工作研究,并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目前,新材料正由輕質、多功能化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材料(Smart Materials)是指一類可以在外界激勵下做出主動響應的新材料,具有自驅動、自監測、自修復等多種功能,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醫療、機器人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聚合物纖維與碳納米管紗線人工肌肉是一種典型的智能材料,主要通過熱、電化學兩種方式實現驅動。由熱力學定律可知,熱驅動受到卡諾循環效率的限制,從而影響了其應用潛力。相比而言,電化學驅動克服了卡諾循環效率限制的問題,能量轉換效率更高,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傳統的電化學碳納米管紗線人工肌肉(以下稱:人工肌肉)存在以下局限性:(1)陰陽離子的嵌入、嵌出過程使得驅動應變與掃描電壓之間呈現出“雙極”效應,這意味著在電化學窗口內,纖維尺寸不是單調性變化,反向離子的嵌入、嵌出抵消了驅動應變,從而降低了人工肌肉的驅動性能;(2)人工肌肉的性能完全依賴于工作電極的電容特性,即隨著掃描速率的增加,性能急劇降低。因此,傳統的人工肌肉只能產生單向驅動,而且需在極低的掃描速率下工作。
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通過聚電解質(零點電位移動試劑)功能化的策略,改變人工肌肉的零點電位:(1)實現了單一離子嵌入、嵌出的“單極”效應,解決了“雙極”效應反向離子的嵌入、嵌出引起的性能降低問題,提高了做功效率與能量密度等性能;(2)人工肌肉隨掃描速率增加,驅動性能增加,實現了SRES效應,解決了傳統人工肌肉驅動性能的電容依賴性問題。進一步研究發現,SRES效應是因水合離子在高掃描速率或脈沖頻率下可帶動周圍的水分子,從而增大了離子的有效尺寸,提高人工肌肉性能。
相比于傳統人工肌肉,該人工肌肉具有無毒、驅動頻率高(高達10 Hz)、驅動電壓低(1 V)、高比能量(0.73~3.5 J/g),高驅動應變(3.85~18.6 %)以及高能量密度(高達8.17 W/g)等特性,在空間展開結構、仿生撲翼飛行器、可變形飛行器、水下機器人、柔性機器人、可穿戴外骨骼、醫療機器人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人工肌肉類型以及“單極”、“雙極”驅動特征對比
在杜善義院士、韓杰才院士的帶領下,哈爾濱工業大學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國內較早地確立了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研究方向。在“崇德廣業,窮理致用”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冷勁松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智能材料結構力學及應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形狀記憶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結構、人工肌肉、多功能納米復合材料結構、空間可展開結構、可變形飛行器、柔性機器人、4D打印技術及生物醫療器件、結構健康監測、振動主動控制等。
文章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