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微米尺寸的油水乳液,具有亞微米/納米尺寸的乳液分離更具挑戰。傳統的膜分離技術隨著分離的進行膜孔較易堵塞,從而導致性能急劇下降。近年來,基于光熱材料的太陽能驅動界面蒸發在海水脫鹽、污水處理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可望用于油水乳液的處理過程。然而,傳統的蒸發器在蒸發過程中,乳液會通過孔道聚集于蒸發器內,非揮發性乳滴會導致孔道堵塞,影響蒸發;揮發性油滴則會同時蒸發,造成二次污染。
最近,中山大學楊皓程課題組與浙江大學徐志康教授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具有薄層復合結構的新型太陽能蒸發器,實現了微/納米有水乳液的高效分離。受植物根系結構以及薄層復合分離膜材料的啟發,研究團隊提出在蒸發器的表面構建一層薄且致密的分離層,一方面能夠有效截留原液中的油滴,另一方面不會過度阻礙水分的傳輸,導致水供給不足。其中,凝膠薄層通過海藻酸鈉與氯化鈣的在海綿表面的相對擴散而形成。該蒸發器的工作原理如下:1、表面蒸發過程:蒸發器頂部的光熱轉化層將太陽光轉化為熱用以驅動水分蒸發;2、內部傳遞過程:蒸發導致水上部分凝膠層內部滲透壓升高,促使海綿內水分向表層傳遞,同時封閉連續的海綿內腔形成負壓,驅動水下部分從外吸收水分;3、界面截留過程:在蒸發器內部負壓驅動下,水分連續透過凝膠膜向內傳遞,同時凝膠層物理截留乳滴。此外,凝膠層具有優異的水下抗油性,能夠防止油滴在表面黏附污染。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將蒸發器分裂成蒸發器陣列,能夠有效提升水上蒸發面積與水下接觸面積,在標準一個太陽光下蒸發速率可達3.10 kg×m-2×h-2,其對不同油水乳液去除率可達99.9%。在戶外實驗中,該蒸發器也能表現出約12 kg×m-2×day-1的產水能力。該工作以“Solar-Driven Evaporators with Thin-Film-Composite Architecture Inspired by Plant Roots for Treating Concentrated Nano-/Submicrometer Emulsions”為題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碩士生吳紹霖和陸楓,通訊作者為楊皓程副教授。
圖1. 薄層復合光熱蒸發器的設計與制備流程
圖3. 蒸發器實際分離性能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mi.2c16093
- 中山大學翟文濤教授團隊《Adv. Mater.》:泡沫材料助力太陽能驅動海水淡化 2023-04-12
- 南京林業大學付宇/新加坡國立大學陳瑞深 AFM:用于太陽能驅動蒸發、多傳感器應用和發電的雙網絡液態金屬水凝膠 2022-08-24
- 吉林大學楊柏教授課題組《ACS Nano》:基于低長徑比多級圓柱陣列的水下超疏油表面 2020-07-18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超疏油表面的制備及功能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2-03-07
- 蘭州化物所超疏水與超疏油功能涂層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