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分子寫神奇——高分子科學家吳奇教授專訪
2004-10-21 來源:中國科技大學新聞網
家在石溪
劉:您是82年到美國留學,作為大陸文革后最早赴美的本科畢業生之一,您能否介紹您在石溪求學的情況?
吳:我在石溪七年,那就像我第二個家鄉,我太太也在那念書,兩個孩子都在那里出生,對石溪的感情,我無法形容。但跟科大比,印象卻不比科大深,因為做研究忙忙碌碌,很快過去了。
在石溪念書時,陰錯陽差學到這一行。赴美前我學化學物理,高分子一個字都沒有學過,來了之后開始想學氮化學,我們真的是想回國,我不是說大道理,我真的是想學完了就回國。后來發生其他事情,那是另外一回事。我有機會和去年拿諾貝爾獎的勞特玻做研究,但他做核磁共振,設備要100萬美元,1982年,這在中國是天文數字,我想跟他學了之后,回國我什么也做不成!于是放棄,準備學氮化學,這種經典方向只要有玻璃、管道就可以了。朱鵬年教授(Benjamin CHU)當時是系主任,找我談話提醒我這個題目太老,希望我仔細考慮,我曾想選分子光譜,最后選朱先生做導師,這是歪打正著,因為他的東西介于化學和物理之間。朱先生和學生們都知道我一直要回去。我們有次在朱先生家吃飯還爭起來了。朱先生為我說了一句話:“愛國主義并沒有錯”。畢業后導師留我做博士后,這很少見,因為一般不在本校做博士后,我也愿意留一段,因為太太還沒有畢業。我做了兩年的博士后,朱先生對我說要回國可以先申請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我們無法預見今天,以為回國后到歐洲機會很少,所以我想回國前先去德國呆一年。我離開美國前,朱先生特地請我吃了飯,他說,“實驗室的門,永遠對你打開;要是回國不順利,你隨時可以回來”。他的話我記得很清楚,但心里并沒打算再回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chen)
相關新聞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 第二輪通知 2021-06-18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2021-04-20
- 中科大研討會(高分子專題)第二輪通知(5月18-19日)| 吳奇院士提議舉辦 2019-04-24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期刊創新獎開放提名 2021-11-10
- 高分子科學家王洪學博士當選美國化學會會士 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