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分子寫神奇——高分子科學家吳奇教授專訪
2004-10-21 來源:中國科技大學新聞網
十年風雨,回國路漫漫
劉:您曾經在德國BASF公司工作過,這對您今后研究有何影響?促使您回到學術界的原因是什么?
吳:為什么要回到學術界的問題,是因為我不想做完全應用的問題,回到學術界我可以做基礎研究,以及那些來自應用中的基礎問題。我以洪堡研究員身份去公司,可能是洪堡研究員中唯一為公司工作的。我很感謝我的洪堡研究導師Dieter Horn博士,他是部門主管,是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后,以前做的就是我這一行,對我非常關心。在公司經常都要寫報告,我剛拿到博士學位不久,寫作不多,他還常常幫我修改報告的英文。很不幸的是他去年去世了。我將終生記住他給過我的幫助和鼓勵。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的運氣很好,盡遇到好人。
我1989年5月30號離開北京,剛到德國還在旅館我就聽到電臺新聞,知道北京出事了。我并沒有想一年后不回國,但只能推遲回國,想返回美國。公司對我說,如果你要回家,我們不阻擋;如果回美國,為什么不留在我們這里工作呢?我認為德國工作簽證非常難拿,或許比美國要難拿十倍(現在容易些),他們回答,那是公司的事情,就幫我辦工作簽證。公司說這個位置的人才整個歐共體找不到,甚至準備好了,要把官司打到聯邦法庭。
這中間有個插曲,公司董事會成員約見我,我們級別相隔四層。我的組長在公司十三年,從來沒有和董事單獨談話。這次談話讓整個部門和組里都非常緊張,我要出了漏子,他們臉上沒光。當時我差不多是他們整個研究部門,1000多個博士中唯一正式雇傭的東方人,董事會不太理解部門為什么要雇傭一個中國人。德國和美國不一樣,進公司后通常不能解雇,所以非常謹慎,最后董事會對我還算滿意。公司人事部門研究人員主管見我,也覺得手續很難,想鉆一個空子,因為當時德國政府給中國學生“六四”特殊簽證,如果走這條路,簽證會很好辦。我一下子給他頂回去了。不是跟愛不愛國有什么關系,我覺得他冒犯了我,我原話是“You have a job open。 I think I am the best person to fit the job. You only need to concern whether I am the best to fit the job. Whatever happened in China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y job application”。他下不了臺打圓場說不是那個意思。我說不是這個意思就好,該怎么辦就怎么辦。這是工作,跟政治沒有關系,您只要考慮我是否稱職。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chen)
相關新聞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 第二輪通知 2021-06-18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2021-04-20
- 中科大研討會(高分子專題)第二輪通知(5月18-19日)| 吳奇院士提議舉辦 2019-04-24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期刊創新獎開放提名 2021-11-10
- 高分子科學家王洪學博士當選美國化學會會士 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