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有個小插曲,她實驗遇到一個與預計完全相反的現象,報告給我,我說這不可能。她沒爭論,回到實驗室繼續做,結果還是如此,我也沒有辦法解釋,于是她把結果記在筆記本上。她到美國之后,有一次我看有關蛋白分子的折疊的書,突然想到她的結果實際上跟modern globule有關系,這實際上是單鏈中新的物理狀態,教科書中是沒有的,這個狀態雖然蛋白中存在,但在高分子中是全新的物理狀態,實驗上也沒有人看到過,我們的文章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高分子學界最好的雜志《Macromolecules》的主編Tim Lodge教授稱贊此項工作是“a landmark in polymer science”。
我們成功一大半來源于運氣,也歸功于選題有點特別。此前別人用的都是有機溶劑,我們決定避開油溶性的高分子,因為蛋白可以折疊,是水溶性的。我們采用水溶性的樣品,但我們首先解決了很難制備的樣品問題。我的優勢還是與科大教育有關系,我在科大學的是化學物理,我可以跟化學和物理兩類人溝通。我研究的思路都是:找個物理問題,研究它為什么懸而未決;這通常都卡在體系上,因為沒有樣品,物理學家往往束手無策,我卻可以設計這個樣品,即使不會做,也可以與人溝通,告訴他怎么做。樣品出來后,回過頭來在解決這個物理問題。物理學家往往做不了我做的問題;化學家不會想到這個問題,也沒有興趣。(劉:化學是你解決物理問題的途徑?)是的,我可以通過化學反應拿到解決物理問題需要的材料。 做研究最可怕的是沒有問題。研究問題要么是基礎科學問題,要么是應用問題,千萬不能在中間!很多人研究的是偽材料、假問題,是為了funding,工業界對這種文章不屑一顧,因為很多研究出發點就不是問題。解決具體問題,一定受到許多的條件限制。打個形象的比喻,給你一間房間,只能在房間里跳舞,出了房間跳舞,毫無意義。比如用昂貴的代價解決一個應用問題沒有意義,工業界需要算的是經濟成本、原料是否便宜、加工與后處理簡便性,這三個問題不解決,再好也沒有意義。許多做化學合成的人,沒有問題,滿足做新東西,做出來再看這個東西是否有用,這是本末倒置。我們一開始就要搞清楚為什么要合成這個東西,回答好了再去合成。
劉:你強調了幾點,其中一點是問題的新穎。(吳:問題不一定要新穎,是真正的問題就行)。您很尊重自己學生的成績,把成功歸功于于學生的勤奮與聰明,那么你給了他什么指導?
吳:具體指導并不多,我只是指了一條路,換個學生可能這條路走不通。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 第二輪通知 2021-06-18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2021-04-20
- 中科大研討會(高分子專題)第二輪通知(5月18-19日)| 吳奇院士提議舉辦 2019-04-24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期刊創新獎開放提名 2021-11-10
- 高分子科學家王洪學博士當選美國化學會會士 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