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分子寫神奇——高分子科學家吳奇教授專訪
2004-10-21 來源:中國科技大學新聞網
納米不應走火入魔
劉:您的研究與納米有關,科大納米論文在世界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二,但是朱校長認為科大有影響的文章還不多。朱校長最近在中科院匯報會表示,科大要堅持“代表作”路線,不求數量,但求有影響的經典代表作。(吳:對)您認為應該如何提到科大納米走怎樣的研究道路才能要涌現更多代表作?
吳:我認為國內研究納米已經有點走火入魔。納米很熱,很多人都追求在高影響因子雜志上發表文章。但影響因子并不科學,科學的方法是看你的文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有多少人引用。影響因子關注的是近兩年的引用率,有些文章兩年內很熱,然后就被遺忘了。有人做過比較,《Science》、《Nature》的文章在較長的周期內,單篇文章的平均引用率并不那么高,這有數據支持。朱校長觀點非常有道理,我在重點實驗室評審會上也提出,重點實驗室目標不應該是文章多少,而是今后是否出現中國學派。羅馬非一日建成,可以看五十年之后是否出現學派,就像哥本哈根學派。這需要一系列的經典工作、經典文章。中國有多少具有國際影響的學派?好像不太多。
劉:您屬于科大正在籌建的微尺度物質國家實驗室。據說兄弟高校對于唯獨科大將擁有兩個國家實驗室有意見,科大唯有辦得最好才能平息這些議論,對這個國家實驗室有什么建議?
吳:關鍵是吸引人回去。因為蓋大樓、買儀器,有錢就行了。做工作需要的是人。我理解吸引人才的難度,國外人才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很難請回來。
劉:校友推薦我們采訪您,因為您回科大任教,報效母校令人敬佩。很多校友對你回科大工作的成功模式感到好奇,因為有些校友回校任教的努力并不成功,您認為科大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大海龜回校工作,如何克隆吳奇模式?
劉:這很難說。首先距離是個限制,在美國的校友離得太遠了。問題不能親自指導,工作就很難做,雖然Internet很方便,但實驗科學一定要親手去做。如果不放棄在美國的事業,回國工作很難;我也理解放棄同樣困難。其次,心態也很重要,萬事開頭難,吸引人才的具體工作,校領導沒有辦法去做,學校可以給一些條件配合,真正想為學校做點事情的人,不會計較這些條件。最糟糕的就是還沒工作,就要這要那。不能回來就要當系主任,關系要擺正,只要把事情做好了,什么都會有的。我想回校工作的人才,應該靠實力,做出工作后,支持也會有。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chen)
相關新聞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 第二輪通知 2021-06-18
- 吳奇院士主講《大分子溶液》講習班將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舉辦 2021-04-20
- 中科大研討會(高分子專題)第二輪通知(5月18-19日)| 吳奇院士提議舉辦 2019-04-24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期刊創新獎開放提名 2021-11-10
- 高分子科學家王洪學博士當選美國化學會會士 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