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工作。人們注意到,這次會議在提到“產學研結合”時,增加了一個“用”字——“會議強調,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用”是技術創新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把‘用’引入‘產學研’,是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的一個關鍵舉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告訴記者。他說:“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技術研發在第一環節選題時,就脫離了市場,使得技術轉化先天不足;二是在轉化環節上,沒有根據應用的需要進行適當地調整,這就讓很多成果不能實現轉化,最終成為半拉子工程。”
馮飛分析說:“從本質上講,技術的首次商業應用是技術創新。在我國技術創新體系中,‘學’和‘研’為企業的產品創新提供技術支撐,而‘用’則是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不能在市場應用,技術創新也就沒有了意義。”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永紅認為:“過去存在為研究而研究、為科技而科技的傾向,這種經院式的創新很少考慮市場需求。產學研用結合的提出,進一步強化了技術創新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的重要作用。”
市場需求是國家的戰略性資源
梅永紅進一步解釋說:“100年前恩格斯曾說過,一個市場需求比十所大學更能拉動技術進步。這句話直接反映了市場需求對技術進步的內在的動力性。”
他說,從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上講,任何一項技術在推向市場之初都是不成熟的,只有在用戶不斷使用和反饋當中,技術才能不斷趨向完善。從技術創新戰略而言,技術研發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市場則通過價值回報來保證技術創新的持續性。我國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意義就在于此。
梅永紅認為,世界各國都把市場視為戰略性資源,幾乎所有國家都要經過相關制度設計,制定相關政策,使得本國市場需求能夠跟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很好地銜接起來。例如,發達國家的政府采購政策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產業政策,核心目標是為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可預期的發展空間和利益空間。
一些重大項目通過技術關聯度、產業關聯度以及就業關聯度對相關產業有很大的帶動性,因此,用市場拉動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是我國“十一五”重點發展產業。未來十年我國至少要新建1200—170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每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需配置6—8輛車,按建設線路長度1500公里計算,全國在2015年以前至少需要9000—12000輛車。而我國需要的這些城市軌道車輛的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基本源于國外。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如果單純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把中國的市場與技術創新剝離開來,那么中國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可能越拉越大。
梅永紅強調:“擁有具有無限潛力的技術應用市場和消費市場是我國最大的優勢。”能不能把這個市場用好,能不能讓這個市場成為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之源,直接關乎中國的技術創新大業,直接關乎中國的自主創新戰略能不能得到順利實現。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發布 2020-10-20
- 科技部:獎勵論文發表將被處理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