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陸續啟用反剽竊軟件,目標直指畢業論文,學生恐慌,校園震動,靠一個軟件能否抵制學術不端?網友曝光碩士論文抄襲,文章除地名外一字不改,上海雙胞胎論文余波未了,遼寧大學再現抄襲事件,論文抄襲為何如此難以杜絕?反剽竊還需要哪些措施?《新聞1+1》為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今年3月份的時候,教育部部長周濟曾經強調,對于學術不端的行為,就要像體育界去反興奮劑那樣做到零容忍。
我們知道,要檢測出是否有興奮劑,需要專門的試劑。那么在學術界,如果要看一篇論文它是否抄襲,是否剽竊,我們現在也有了相應的軟件,可是問題是有了這樣一個技術支持,所有的高校都會采用它嗎?對于這種學術不端,真的可以做到零容忍嗎?王先生怎么看?
王錫鋅(特邀觀察員):
學術不規范,或者說學術不端的問題,是一個我們喊了多年的老問題,今天為了解決這樣一個老問題,我們引入了所謂的新的技術,技術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這樣一個問題是由人和學術的體制共同制造的,那也許真正來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回到人和體制本身。
主持人:
這套學術測謊儀出現了,我們就不妨來看一看,這叫做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在高校鋪開之后是一個什么樣的反響呢?
解說: 只要有15%以上的相似就視為抄襲,按這個要求,我們幾乎全軍覆沒了,我也未能幸免,盡管超出的不算很多,可對于修改論文來說可不是一個小工程,且時間有限,真是欲哭無淚啊。
這是今年一位應屆畢業生5月14號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的感言。把這位畢業生的論文拉下馬的其實是一款叫做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軟件,也被學生們稱為“測謊儀”。
根據記者的了解,從2008年年底開始,這種軟件在高校等科研單位開始推廣使用,目前高校大多使用的是兩條軟件,一套是由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與清華同方知網共同研制的學術測謊儀,另一套是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自主研發的反剽竊系統軟件,目前已在全國20多所高校院系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
以前一例軟件為例,這個軟件擁有強大的數據庫,只要將任意一篇文章與對比資源庫中的文獻進行對比,這套系統便能檢測出哪些詞句或者是段落跟以往的論文有雷同之處,甚至詳細到了哪些字跟以往的論文有雷同之處。另一方面,數據統計也顯示出它的威力。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曾自主研發檢測一所部屬高校學生和教師的自由命題論文。783篇論文中,涉嫌抄襲者過半,全文剽竊的論文有161篇,占20.4%,段落剽竊256篇,占33.2%。
天災人禍躲不過,金融危機還未過,檢測機器又來作,到底讓活不讓活。在這樣的打油詩背后,顯示的是全國各個高校的推廣力度。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調查,僅在武漢,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6所高校引進了這個系統,武漢大學抽前10%的學位論文,其余的學校都是全檢。
但是有矛就有盾,針對測謊儀,一種幫助學生檢測論文是否過關的生意已經悄然開張。
今天我們的記者登陸淘寶網,找到了一家可以提供論文檢測服務的店鋪,近一個星期內,這家店鋪幾乎每天都有成交記錄。
有記者曾調查后指出,只要將學校所用系統的名稱和論文發送給賣家,賣家即可通過系統出具詳細的檢測報告,并標示出高相似的文字部分,方便用戶在提交論文之前進行修改。
然而,就在畢業生們探討如何檢測與反檢測的技術問題時,抄襲本身所折射出的誠信本質問題卻也顯露無疑。軟件研發者沈陽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除了學生,在老師的論文中,的確也存在學術原罪。經過50萬篇論文的抽樣發現,老師的論文抄襲量非常大,抄襲的人非常多,嚴重抄襲的人也不少,這就是說,如果都揭露出來,不亞于一場運動。
- 光明日報:學術測謊儀背后的警示 2009-04-29
- 第四屆先進凝膠材料與軟物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5-05-21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
- 反剽竊論文測謊儀引發高校地震 2009-06-11
- 青島科技大學引進反剽竊軟件向學術造假說“不” 200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