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年收入千萬的真相:科研經費進私人腰包
2009-07-28 來源:網絡(摘自周筱赟)
關鍵詞:學術腐敗
周筱赟:原來如此,怪不得現在的博導都那么有錢。那拿到幾千萬乃至上億的項目,豈不是太發財了!據傳某大學校長和一位教授聊天,說某老師,據說你現在身家千萬啊。那位教授問,校長,你問的是總收入,還是年收入啊?
熊丙奇:這是制度問題,不是這些博導個人的問題。現在的制度,就是把學術當作一個致富的工具了。
周筱赟:這幾年經常被揭露的一種學術腐敗,是一些海歸學者,作為海外引進的人才回國后,夸大乃至編造自己在國外的學術成績,騙取國內大學的職位,申請到大量的學術經費。還有就是在國外擔任全職教授的學者,在國內也擔任全職教授,丘成桐教授就曾痛斥這類名不副實的“全職教授”,稱北大等名校很多經費都是這樣騙來的。
丁學良:這類騙局,大部分都是背后有你看不見的利益勾結。沒有利益勾結,這類騙局就搞不下去了。現在又不是30年前還沒有打開國門,對國外情況什么都搞不清楚。一些海歸的騙子,回國來拿幾百萬上千萬元研究經費的大項目,只有極少數被捅破了。為什么這些學校不去認真地調查呢?其實,就是這些學校從海外找個人回來,去騙政府預算的。這個海外背景的人,就是北京人所說的“托”。現在很多人談學術腐敗,動不動就用道德來分析,其實關鍵是經濟利益。
周筱赟:所以,這個“托”的所謂海外的頭銜,到底是真是假就無所謂了,對吧?
丁學良:不對,這個“托”如果是真的,反而麻煩,就是要找個假的!如果他是真的話,成本就很高了。很簡單的道理——你如果要把諾貝爾獎得主請到中國作報告,成本就很高,而你如果搞個假的,申報時說我們從海外高薪聘請來一位教授,花了50萬元,給他10萬元,我們拿40萬元,那就一切OK了。搞個真的來,只給人家10萬元,人家不干的。我看這些問題,都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看,我不會說這些人道德上有問題,他們這些行為背后都是有利益驅動的。
改變中國科研體制不能解決學術腐敗
周筱赟:以您的接觸,您覺得目前美國是否存在學術腐敗,情況如何?
鄒至莊:如果說學術腐敗,你是指學生使用他人的文章來作為自己的,或者是教授使用他人的文章來發表。這樣的情況在美國也有發生,但是并不常見,因為老師和那些審閱期刊文章的審閱人有足夠的能力去抓住那些學術冒犯者。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真真)
相關新聞
- 用科研敷衍教學比學術腐敗更可怕 2015-02-09
- 科研經費黑洞被解開 高校教師卻吐槽先逼良為娼再抓嫖 2014-07-25
- 北大校長周其鳳:我對學術腐敗零容忍 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