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年收入千萬的真相:科研經費進私人腰包
2009-07-28 來源:網絡(摘自周筱赟)
關鍵詞:學術腐敗
熊丙奇:在對高校教師的評價里,基本上是院長、系主任說了算。就是說,行政權和學術權是連在一起的,表面上都是教授,但其實都是行政權在起作用。他們的管理完全是看重數字,這是學校領導的政績。這個學院今年發表了120篇論文,那個學院發表了100篇,這個學院就比那個學院好。所以,其實從學校自身來說,是有鼓勵學術造假的沖動的,也是不愿意曝光學術造假行為的。
周筱赟:目前國內的大學行政化,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級別,校長、書記憑借權力都是教授、博導。但由于有大量行政事務,沒有時間從事學術研究、指導學生,近期揭露的幾個學術腐敗事件,都是學生抄襲,導師掛名。當然,導師掛了名,就要負責。在西方,校長同樣需要處理大量行政事務,他們是如何設計學校的權力結構呢?是否行政職務和學術職位完全分離?
鄒至莊:在美國,大學的校長們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行政上面,只有少數仍然堅持做研究。研究的工作留給了教師和研究生們。
方舟子:美國高校的校長不是由政府部門任命的,而是由學校董事會挑選、任命的,向董事會負責。公立學校的董事會是由選民投票選舉產生的,向選民負責。校長的職責主要是搞好管理和拉資助,而不是做學術研究。他們不一定是學者。我讀研究生時,我的母校的校長原來是美國銀行的常務副總裁,F在的校長是學管理出身的,一直從事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他們都不從事學術研究。有的校長本身是科研人員,但當了校長就不再做科研了,或者只維持一個規模不大的實驗室。例如密歇根大學的校長原先是生化學家,已不做科研了。又如加州理工學院的前校長、諾貝爾獎獲得者大衛.巴爾的摩一直在做科研,但只帶4名研究生,這在國內是難以想像的!
周筱赟:我們經常聽說,國外可以允許一個教授10年不出任何成果,而國內的課題,都要求短期就出成果,這才導致學術抄襲頻發。我很想知道,國外的體制怎么保證這個教授10年不出成果仍然是稱職的教授呢?畢竟學術職稱不是作風險投資,預測這個人將來是否能出成果。他可能經過10年的積累有重大成果,也可能什么也沒有。
方舟子:這種情況如果有的話,也是極為罕見的特例。國外教授同樣需要經常發表論文報告自己的科研成果,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一個助理教授如果沒有發表足夠的論文,是不可能升為終身教授的。終身教授雖然不發表論文不會丟飯碗,但是沒有論文是難以申請到科研資金的,也就無法繼續從事科研。這種教授也不可能帶研究生。
周筱赟:請問普林斯頓大學的情況如何呢?
鄒至莊:只有獲得了終身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正教授和所有副教授和其他許多美國大學的正教授和部分副教授都是終身教授),才會冒險去做10年以后才有結果的研究。沒有終身教授頭銜的助理教授,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足夠的研究成果才可以晉升為終身教授!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真真)
相關新聞
- 用科研敷衍教學比學術腐敗更可怕 2015-02-09
- 科研經費黑洞被解開 高校教師卻吐槽先逼良為娼再抓嫖 2014-07-25
- 北大校長周其鳳:我對學術腐敗零容忍 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