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愈合是一個復雜的、高度調節的過程。糖尿病可導致傷口愈合困難,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理和心理痛苦。糖尿病傷口是多因素導致的,氧化應激損傷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最被廣泛接受的機制之一。糖尿病患者異常增加的活性氧(ROS)不能被內源性抗氧化系統清除,從而引起細胞內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損傷,最終導致組織功能障礙。此外,糖尿病創面更容易被細菌定植,從而阻礙創面修復過程,最終演變為慢性感染創面。目前,雖然已經開發了多種創面愈合敷料來治療糖尿病創面,但這些方法大多是基于治療劑的被動擴散,導致傷口部位的遞送效率低,藥物滲透性弱。因此,迫切需要設計一個能夠促進藥物向傷口深層及周圍組織浸潤的傷口愈合平臺。
圖1. (A)生物雜化納米機器人平臺(MF@DeMEV/SA-MNP)的構建過程示意圖和(B)其通過雙重增強細胞和組織滲透和多步驟干預策略協同治療感染糖尿病傷口。
圖4. MF@DeMEV/SA-MNPs對糖尿病感染創面的治療效果。
在感染糖尿病傷口的小鼠模型中,生物雜化納米機器人平臺通過改善再上皮化、膠原沉積和血管生成,協同加速傷口愈合(圖4)。據我們所知,這一工作是首次將磁驅動納米機器人與工程化外泌體相結合,利用一體化生物雜化納米機器人平臺進行傷口修復。同時,該策略能夠根據不同的病理環境定制功能,并在未來應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療。
全文鏈接:http://doi.org/10.1002/advs.202404456
作者簡介:
牛冉,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首席科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能量轉化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微納米機器人。目前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PRL、PNAS、Sci. Adv.、ACS Nano、Adv. Sci., Small、Chem. Eng. J.、J. Mater. Chem. A、Energy Environ.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刊物上發表SCI論文80余篇,獲授權專利5項,申請專利7項。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多項,并獲得湖北省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武漢英才等多項榮譽獎勵。擔任Rare Metals期刊 (中科院1區,影響因子6.3),Exploration和Energy Materials期刊青年編委。
- 東南大學張天柱教授團隊《ACS Nano》:封裝脂肪干細胞外泌體補片用于調節炎癥和促進組織再生 2025-06-09
- 東華大學史向陽教授團隊:外泌體包裹的響應性樹狀大分子納米凝膠可實現急性肺損傷的免疫調節和抗氧化聯合治療 2025-05-15
- 南開大學劉定斌教授團隊 JACS:智能水凝膠精準遞送外泌體 - 攻克糖尿病耐藥菌感染創面愈合難題 2025-05-06
- Nat. Rev. Mater. 亮點報道 - 華科大羅亮/田斯丹/孟凡玲:促進糖尿病傷口修復 2024-11-28
- 東南大學葛麗芹教授/劉玲教授《Adv. Healthc. Mater.》:用于加速感染性糖尿病傷口修復的多功能自供電微針器件 2024-02-19
- 西南交通大學周紹兵教授、向韜副教授團隊 Adv. Healthc. Mater.: 用于糖尿病傷口的多功能水凝膠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