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形勢下,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必將帶來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巨大變革。四川大學牢記大學的使命和肩負的責任,在低碳經濟技術相關領域長期工作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深度融合的優勢,整合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和環境、化工、化學、材料、建筑、生命科學、經濟等多學科研究力量,12月10日成立了“四川大學低碳技術與經濟研究中心”,校長謝和平院士擔任主任、首席科學家,中心科研團隊由校內和國際國內的知名專家組成。
中心將以創新低碳技術,規劃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生活,建設低碳社會為發展目標,抓住國家西部大開放和災后重建有利契機,圍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急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與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在六個重點領域開展研究工作:一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二是催化燃燒與節能減排;三是綠色能源技術;四是災區低碳重建技術與示范;五是低碳城市發展關鍵技術;六是低碳經濟理論與政策。中心將采取“原始研究創新”和“引進吸收”并舉的方針,凝聚一支較為強大的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發團隊,廣泛開展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力爭通過若干年的建設,把“四川大學低碳技術與經濟研究中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低碳技術與經濟的研究基地,大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四川大學低碳技術與經濟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高校主動適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需要、主動將科技服務與國家經濟建設結合的重要舉措。四川大學在低碳經濟的關鍵技術方面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和獨特的學科優勢。近十年來,中心主要成員已在相關領域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在低碳關鍵技術,如CO2分離純化、捕獲封存、礦化與循環使用,CO2催化轉化,工業排放氣、燃煤煙氣的脫硫脫硝技術,尾氣凈化與催化燃燒技術,碲化鎘太陽能薄膜電池、清潔能源、催化新材料、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災后低碳重建、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綠色建筑、生態環境、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在內的國家級獎項10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余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此外,學校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關系,也為“低碳技術與經濟研究中心”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我國在低碳經濟領域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相應的技術支撐、產業支撐體系,迫切需要整合資源,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管理創新,系統研究低碳技術與經濟發展理論,實現低碳技術的原始創新與推廣應用。
- 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馬連湘:構建低碳經濟發展中的“政、產、學、研”模式 2011-06-28
- 武漢大學:“低碳經濟”研究漸入佳境 2010-07-22
- 功能性紡織新材料與低碳經濟國際研討會將召開 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