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秦海利、從懷萍教授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在單網絡水凝膠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分子經濟”策略,通過協同消除本征網絡缺陷,成功研發出兼具超高韌性、低滯后性、優異抗疲勞性能的水凝膠材料,突破了傳統單網絡水凝膠材料性能的瓶頸。相關研究成果以“Ultra-Tough Single-Network Hydrogels via the Synergy of Defect Elimination and Dual Crosslinking”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25,2417795)上。合肥工業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化學與化工學院碩士生夏圓圓和博士生胡欽南,通訊作者是秦海利副教授、從懷萍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
水凝膠作為一種具有高含水量的軟材料,在生物醫學、柔性電子器件、軟體機器人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通過傳統自由基反應(FRRs)制備的水凝膠和彈性體普遍存在網絡結構缺陷,如交聯點分布不均和大量懸垂鏈(dangling chains)的存在。這些缺陷嚴重制約了材料的力學性能(如韌性和強度)。盡管引入犧牲性結構/作用力可提升韌性,但往往伴隨著高滯后性,難以實現高強度、高韌性與低滯后的統一。
針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巧妙地利用納米結構作為交聯劑和引發劑,從源頭解決網絡結構缺陷問題。一方面,他們使用表面修飾乙烯基的二氧化硅納米顆粒(SNVG)作為納米交聯劑,實現了交聯點的單分散均勻分布,顯著改善了網絡的空間均勻性。另一方面,創新性地設計并合成了金納米顆粒負載光引發劑(AuNP@Irgacure 907)作為納米引發劑。在聚合過程中,這些納米引發劑不僅引發聚合,更重要的是通過金屬配位鍵(RS-Au)配位作用,將傳統網絡中游離的、無承載能力的懸垂鏈末端有效交聯到整個三維網絡中。這種“缺陷消除”策略協同金-硫配位鍵與化學共價鍵形成的“雙交聯”作用,大幅提升了網絡的有效交聯密度和力學性能。
圖1:三種凝膠網絡結構示意圖。(a)傳統單網絡水凝膠,具有多分散的交聯點和大量的懸掛鏈;(b)納米復合水凝膠,交聯點分散均一,但仍有大量的懸掛鏈;(c)創新設計凝膠,交聯點分散均一,懸掛鏈交聯至三維網絡。
得益于這種獨特的網絡結構設計,所制備的單網絡聚丙烯酰胺水凝膠(SAPAM)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綜合性能:(1)超高韌性與強度: 在82wt%的含水量下,其斷裂韌性高達 78500 J m-2,是納米復合水凝膠(NCPAM)的13倍以上;同時具有0.4 MPa的斷裂強度和4100%的超高拉伸率。(2)打破韌性-滯后性權衡: 在實現超高韌性的同時,保持了極低的滯后性(400%應變下滯后值僅為0.07),打破了傳統材料中高韌性與高滯后相伴而生的困境。(3)卓越的抗疲勞性能: 疲勞閾值達到2480 J m-2,是傳統納米復合水凝膠的55倍以上,顯著提升了材料在循環載荷下的使用壽命。(4)優異的水下自修復能力: 消除懸垂鏈改善了界面接觸和對滲透壓的抵抗能力,使得材料在水下能快速實現界面粘合,并可在近紅外光照射下高效修復(修復后拉伸率達原始樣品的83%),展現出優異的水下自修復性能。(5)超高含水下的優異力學性能與穩定性: 即使在高達95 wt%的含水量下,水凝膠仍能保持超過2000%的拉伸能力,斷裂韌性達1824 J m-2,遠超同類高含水量水凝膠。更令人矚目的是,其在水環境中浸泡一個月后力學性能無明顯下降,展現出卓越的環境穩定性。
圖2:相關力學數據圖。
該研究的意義在于首次系統性地通過消除網絡缺陷(特別是懸垂鏈)實現了單網絡水凝膠力學性能的全面突破。提出的“分子經濟”策略(最大化聚合物鏈在能量耗散中的參與度)為設計高性能聚合物網絡提供了全新思路。所開發的水凝膠材料在極端含水環境下(如深海探測、水下柔性電子、生物植入體等)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安徽省高校協同創新項目以及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17795
- 西工大顏紅俠教授團隊 Small:利用超支化聚硼磷酸酯制備具有超高韌性和防火安全性的透明環氧樹脂 2025-05-04
- 哈佛大學鎖志剛教授課題組《PNAS》:設計高韌性、低滯后性的可拉伸材料 2019-03-11
- 浙大王征科課題組《Macromol. Rapid Commun.》: 泥鰍粘液-甲基丙烯酰化明膠超潤滑水凝膠 2025-06-30
- 西交大魏釗/北大楊根 Small 綜述: 力學性能可調動態水凝膠用于3D類器官培養 2025-06-27
- 華科大吳豪等 Sci. Adv.:可重復使用柔性電子系統用于醫療健康監測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