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我國大學存在十五大“流行病”
2010-03-24 來源:科學時報
3 大學教育應試化
2006年12月15日《中國教育報》報道:時任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大會上指出,本科教育應試化傾向的出現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極少數大學在本科生培養方面,專門針對重點大學某些專業考研的課程,只教學生考研時考試的科目,很多基礎性科目都不教,只教學生如何應付研究生的考試,而根本沒有給學生系統地講授這門課程、這門學科整體的知識來源以及應用領域,使學生從根本上缺少科學研究的意識,這不能怪學生,而是這些大學對人才培養不負責任的體現。
目前在考研大軍中,不乏熱衷于將獲取名校熱門專業文憑作為就業敲門磚的考生,甚至還出現了從大一開始便專門培養考研應試能手的“考研專業戶”學校,僅僅注重對學生應試能力和技巧的訓練,對考試課程并無深度了解,導致了研究生考試成績很高,但知識結構不合理,且有很多基本知識的盲點。當這些大學生成為研究生后,本科教育應試化的種種弊端便暴露無遺。楊玉良斬釘截鐵地說:“本科教育應試化的傾向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對我們國家整個教育系統的危害都非常大,盡管這些現象只發生在極少數大學,但我們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和警惕。”其實,考研并不是少數大學的本科教育目標,很多大學都把考研列入二級學院、學系,甚至班主任的考核獎勵指標。也因此催生了大學校園內外的考研輔導機構,助長了本科教育的應試化趨向。對此,大學要反思:大學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么?研究生招生考試如何改革,才能消減本科教育的應試化趨向?
4 大學生“學官”時尚化
這些年來,大學官本位現象正在演化為一種大學內部的價值取向——拜官主義。大學的一些學術帶頭人若不委以官職,就會被看做是不重視人才。因此,導致學生對“學官”趨之若鶩。學生社團干部也變得炙手可熱。會長、部長、副部長、干事……長沙河西某大學一個總共才八十幾個會員的合作交流類的社團,最多時曾有三十幾個“學官”。除此之外,社團競選前先吃喝拉票、社團間合作要講究“套路”……這些大學生社團中種種官僚味十足的做派,被戲稱為“社團版官場現形記”。2009年9月23日《楚天金報》報道:武漢科技大學校學生會、校社聯等校級“學官”招新結束。校學生會200個席位,引來2900人報名。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更是火暴,全校大一新生中,約有一半學生參與角逐,淘汰比率高達90%。
大學生為何熱衷當“學官”?原因既有官本位思想蔓延,也有功利主義膨脹。近年來,不少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常常將是否曾擔任過“學官”、是否獲得過優秀“學官”等作為考量應聘者能力的標準。在招聘單位看來,有過“學官”經歷并獲得過優秀“學官”稱號的學生能力和各方面素質肯定過硬。于是,在同等條件下,黨員與非黨員、“學官”與非“學官”、優秀“學官”與非優秀“學官”常常有著不同的遭遇,被冷落的往往是沒有“學官”經歷和各種榮譽稱號的畢業生。對此,大學要反思:學生為什么熱衷當“學官”,這種現象有什么好處與弊端?如何引導學生與用人單位正確對待“學官”?
5 大學生“回爐”顯性化
2008年10月16日,在甘肅建筑材料工業學校舉行的招聘會上,該校即將于2009年畢業的700多名學生中,“回爐”大學生成了用人單位的“香餑餑”。2008年8月17日《貴州都市報》報道:2008年8月16日,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新生報名時,一名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的本科生,在工作3年后,又來到該校報名就讀,成為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一名中專學生。此事在學校內外引起了轟動。之后,江蘇揚州出現了36名大學生集體回爐上中專班的情況。2008年9月17日,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迎來了49名本科畢業生,接受用人單位為其安排的三個月鐵道工務專業知識強化培訓。用人單位把剛招聘的大學生送進高職院校進行“再深造”,體現了用人單位的用人理念日趨成熟,在對人才評價上更看重能力,不再緊盯著學歷。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連年走低,而擁有一定技能的中專技校生就業率卻持續走高,吸引了部分大學生“回爐”,是我國現階段經濟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結構性短缺矛盾所致,在一定程度上給有些學校、學生及家長多年堅守的“文憑教育”理念敲響了警鐘。大學生“回爐”雖然是在就業困境下的一種理性選擇,但畢竟會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其實,相當數量的世界500強企業都會對新招聘的大學畢業生進行專門入職培訓。培訓大學畢業生掌握某一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能等是企業的責任。因此,大學教育改革與社會用人制度改革必須形成聯動態勢。對此,大學要反思:大學是迎合社會與用人單位務實的趨向,還是引導其改變用人觀念,堅守大學的本分,把職業技能培訓還給用人單位呢?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澳門大學“春明糖水”團隊《Adv. Mater.》:扭轉氫鍵、打印血管 2025-05-14
- 華南理工大學郭建華教授團隊 AFM:可多層組裝泡孔結構的聚乙烯醇/碳復合氣凝膠實現寬帶微波噪聲雙吸收和水下形狀記憶效應 2025-05-14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團隊 Macromolecules:溫度-應力耦合作用下纖維鏈取向與晶體結構的多尺度演變 2025-05-13
- 劉堯:教授的評審標準不可降低 2010-02-23
- 劉堯:設“教學型教授”有誤導傾向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