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為何頂尖成果稀缺
2010-04-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美國的科學實力傲視群雄,日德中英的科學實力位居美國之后,屬于科學實力上的‘多強’。我國科學在世界的影響力仍然不高,在19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3。我國科學影響力甚至低于瑞士、以色列等小國。”最近,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重大項目公布的最新報告有這樣的表述。
日漸崛起的中國在世界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到底如何,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這一問題。而此次推出的研究結果,實在讓人難以樂觀。
研究的評估結果顯示,科學活動的規模較大、但高質量的成果不多是我國科學實力和科學影響力的排名存在較大差別的主要原因。
作為背景的一組數據則是:到2005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3200萬人,研發人員105萬人,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研究和發展的經費居世界第六。
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緣何頂尖成果稀缺?這一話題引發了諸多學者熱議。
缺原創、少積累 難覓真正的大科學家
“我國模仿、跟蹤的成果比較多,原始性創新的成果比較少是一個重要原因。”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在今年兩會上對我國研究成果進行了專門分析。
徐冠華院士介紹,我國國際入選的科學技術論文總數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申請全球專利的國際申請量已經超過了6000項,居世界第六位,“從技術角度看,專利數目不少,增加得很快,但是核心專利比較少,這就很難越過大公司在一些重要產品上所設置的專利壁壘。”
“短、平、快的成果多,但是反映長期科學積累的成果比較少。”徐冠華院士認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西方比,時間還短,科學在于積累,可一些科研工作者缺少“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比較過分地注意論文、專利的數量。
“頂尖成果稀缺的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高抒教授則認為,在工程技術領域,我國還是有一些頂尖成果,從前國家很困難的時候有“兩彈一星”,現在則有登月、高速鐵路、三峽工程。然而,在基礎科學領域的成果就相對少了,這主要表現為大科學家人數太少。
什么是大科學家?在高抒教授看來,應該體現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里,能夠建立新理論、發現新方法上。
按照美國科學界的統計,2000個科學家中能支撐和產生一個大科學家。按照這個比例,我國超過3000萬名科研工作者中應該有很多大科學家。
讓人遺憾的是,兩會期間,多名院士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均認為:“我們國家真正的大科學家人數屈指可數。”
高抒教授介紹,為了培養出大科學家,要有一定數量的小科學家做大科學家做的事情。換言之,要有重要的科研課題,每個人都要發現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對科學事業有重要貢獻。
遺憾的是,目前的土壤卻不利于科研工作者在這3個方面下工夫:真正愿意在基礎研究方面下工夫的人是很少的。而在做基礎研究的人里面,愿意攻克難題的人更少。有的人就愿意做一些容易做的事,而容易的事大部分價值不大,有的人抱著投機心理來做,就沖著發表SCI論文去做。
“大科學家的產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我們現在的危險是培植的土壤越來越貧瘠,讓它漸漸變成了零概率。”高抒教授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我國女性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已超過2000萬人 2011-04-11
- 科技部稱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世界第一 2009-09-17
- 我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居全球第一 200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