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資源已成學術出版制高點
2007-09-0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作者:張黎明
9月2日-4日,教育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在京聯合召開“第六次全國高校出版社工作會議”。會議研討了新形勢下大學出版社發展之路。以下為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就“學術出版與大學資源間的關系”進行的發言:
學術出版是大學出版社的天職。學術水平是大學實力的本質體現。20世紀,以商務印書館為代表的各出版機構的興盛,都有大學作為背景,為今天的大學出版社堅守學術出版話題提供了典范。我想闡述的話題是:認識學術出版與大學資源間的關系。
加盟學術共同體
◆大學學術共同體的創新是推動學術出版發展的動力
現代學術發展有兩大趨勢:其一,各國學術活動主要集中在大學進行,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已取決于其大學系統的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創新能力;其二,現代國際學術中心要由一批優秀大學共同組成,因為優秀大學需要在一定的組織種群環境中生存和成長。由此我們可以作出研判:一,大學已經成為知識積累、傳承和創新的高地,其學術研究與國家目標緊密相聯。二,這是一個“合爭”的時代,競爭越激烈,越需要合作。因此,強調學術共同體的概念。學術出版的選題也面臨多方結合,例如,經典學術品牌與學術創新、前沿探索,單一學科專深研究與跨學科綜合研究,引進國外學術成果與國內學者原創,基礎理論研究與為現實服務的問題意識,等等。在這個“合爭”時代,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差異與競爭、協調與合作,主動加盟大學創新主體性質的各種學術共同體,集成學術創新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版資源。
打造一流作者庫
◆大學的人才資源為營造高端學術品牌創造了條件
全球范圍內,學術人力資源的供應被列為一國競爭優勢的戰略問題考慮。據統計,世界頂尖學術刊物《自然》和《科學》雜志上,論文的第一作者有2/3來自大學;諾貝爾獎中,3/4的獲得者是大學教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中,80%就職于高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和國家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中,60%以上來自大學。這里我們關注作為學術著作作者的個體。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是“精英+名士”型的,以文化和社會使命作為追求價值。隨著學術職業化、社會化的發展,現代知識分子重新審視和處理個體與社會、學術與傳播等一系列關系,往往存在矛盾的、復雜的心態。
參加學術研討會,密切與學者交往,加深對學者本人能力、貢獻和價值取向的了解,加深對他們的研究動向的了解,從源頭上確保學術質量,對于今天的學術出版來說,變得超乎尋常的重要。
設定多元出版目標
◆來自大學閱讀群體關于學術出版的市場反饋是最理性的
從學術發展的需求出發,我們需要更加多元地重新設定學術出版的價值目標。其一,打造新的產業鏈及價值鏈,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和多媒體的學術出版系統,讓大學社不僅成為教材和學術的出版基地,也成為教學和研究資源的服務基地,實現教育、學術出版的立體化、網絡化和系列化。其二,關于學術出版的傳統理念需要適當更新,學術著作體現學術探索的最新成果、最新形式和方法,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意義。大眾學術讀物則是廣泛的通識教育,總覽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前沿,是學術成果的轉型。二者都可成為學術出版的精品,區別只在于設定的受眾不同,媒介傳播的潛質不同,就學術質量而言,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
塑品牌重于擴規模
◆科學精神是大學的無形資源,也應成為學術出版的無形資源
因為無形,所以常被忽略。科學精神是對真理的追求,對創新的尊重,體現為嚴謹縝密的方法,普遍性的原則。體現在出版之中,就是尊重學術規律、教育規律、文化規律,通過出版創新來增值。落實在兩個方面:其一,學術出版的真正實力,不在于規模的擴張,而在于特色和水平。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有句名言:做“科學第二”沒有意義。對學術出版而言,低水平重復沒有意義,專業化比規模化更加重要。其二,學術出版要求信息的科學、權威、可靠、規范,科學精神缺失的學術出版,會降低學術價值、出版價值。要讓學術出版成為優質品牌,合理的專家評審機制能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聘請大學的學者擔任學術顧問,請他們為學術出版提供信息和建議,參與研究和制定學術出版的戰略,推薦并鑒定重大學術選題,并為編輯提供學術培訓。
全球大學背景促學術出版
◆大學所建構的國際環境可為學術出版的全球化戰略奠定基礎
其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將大學推到了社會活動的中心地帶,大學也成為國際多軌外交的重要平臺。大學教育的全球視野、尊重差異的開放心態、國際化的標準,可以提升學術出版的境界。其二,“走出去”戰略的推動。全球化已與大眾化、多樣化和優質化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教育專家認為,大學正打破國界,以國際交流與合作匯集成為一所全球大學。從以下幾個數據可窺一斑: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06.7萬人,成為世界上在國外上大學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留學生占全球總數的14%;來華留學人員累計已達30多萬人,每年有1.5萬名外國文教專家受聘中國;預計今后15至20年內,中國有希望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國際學術中心。大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如此的大規模、高規格,勢必產生“鯰魚效應”,增強大學的國際競爭意識,在交流中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可為中國實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計劃提供機會,也可為輸出中國學術、創建學術圖書的國際品牌提供機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曉靖)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