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產品質量要靠市場和監管兩種機制共同保障。
市場和監管都是保障產品質量的重要機制。市場機制是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驅動力,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將促使企業不斷地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水平。政府是市場的監護人,政府作為公眾利益的代表有必要建立監管機制對市場失靈采取一定的校正措施,對政府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具體實施對市場主體的監管,而是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科學有效的機制,營造有利于產品質量提升的市場環境,通過市場機制推動企業自發地提升產品質量;同時,通過實施系統的質量提升戰略和促進措施、為產品質量提升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從源頭促進企業提升質量。
現代質量監管體系由行政監管體系、行業(企業)自律體系、社會監管體系構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三者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相互協作、各負其責。政府通過執行對企業產品質量以及對質量相關責任者的監管職能,力求規避可能出現的產品質量風險,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但由于產品本身種類、專業、技術的復雜多樣,產品質量涉及全壽命周期各環節,以及受政府監管成本、監管角度等因素影響,使得完全依靠政府行政資源對產品質量進行有效監管變得難以實現。對產品質量的有效監管要求以政府行政監管為基礎,由更多的主體和資源組成更為全面、廣泛的社會化質量監督網絡,構建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行政監管、行業(企業)自律、社會監督三者有機結合,監管與自律相統一、宏觀與微觀相協調的質量監管體系。
第三,法治和誠信是保證產品質量的法律和道德基礎。
法治與誠信分別代表著“法”與“德”兩個方面,與產品質量密切相關。法治包括質量立法和司法兩方面。提高質量必須要有法可依,質量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了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市場交易主體之間、政府與檢測認證機構之間的關系,規定了質量責任制度、質量工作和質量管理規則,是建立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實施質量監管的法理依據和基礎;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提高質量必須要執法必嚴,對違法行為給予及時打擊,是維護市場環境、保障消費者利益的必要途徑。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信用已成為經濟運轉的核心法則之一。質量是隱含于產品之中的一種屬性,即使使用最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往往也難以完全真實、準確地判斷,產品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制造商和相關責任者的誠信,這就要求一方面建立有效的企業信用和社會誠信體系,另一方面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質量誠信的重要約束條件。
第四,質量技術能力是提升產品質量的必要支撐。
企業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以及質量監管體系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技術方法作為支撐。標準、計量、檢測檢驗、質量控制技術、質量工程技術等都是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的重要技術依托。質量技術能力不僅包括相關工程技術設備與方法等硬能力,還包括組織、計劃、協調、培訓等在內的軟能力。在某些特定的環節和時期,軟技術能力問題更應引起關注。
第五,質量教育與質量文化建設是提高產品質量的根本保障。
質量首先取決于人的素質和意識,全面質量管理應始于教育,建立健全的質量人才教育培訓體系是提高產品質量的人才保障;同時質量文化是全社會關于質量的共有的價值觀的體現,具有巨大的導向、凝聚和約束作用。先進的質量文化是推動質量提升的強大動力,樹立“以人為本,質量第一”的觀念和科學的現代產品質量理念,引導全社會關心質量,崇尚質量,樹立正確的質量價值觀是質量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國產品質量及質量工作發展的歷程表明質量工作具有全局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提高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質量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系統的質量觀,強化國家質量發展戰略的統籌牽引作用,兼顧科技進步、質量技術與管理、法制與誠信、監督與自律、教育與文化建設,統籌規劃,標本兼治,這是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見,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是一項全局性、長期性的復雜系統工程,是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 張立群、鮑哲南、馬於光、房喻、馬光輝、冷勁松等當選 2021-11-18
- 中國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在京發布 2020-12-18
- 工信部原副部長:我讓材料司調研了31個省的制造業以后,大吃一驚! 2019-04-15
- 《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印發 含174項技術 2017-11-01
- 服裝生產大變革:3D打印衣服可年產300萬件 2016-10-31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發現大部分商業化的石墨烯產品質量都不過關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