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愿關心大學如何培育“狀元”
2010-07-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著高考成績的陸續公布,各個大學的“狀元”爭奪戰逐漸走向了白熱化。華南理工大學5萬元、南方醫科大學10萬元、華南農業大學10萬,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2萬……這還是已見諸媒體的一些報價,目的只為“攬得狀元歸”。一些名牌大學,雖然未公開,但實際上更不愿“落后”。
高校都喜歡優秀考生,都愿意爭取到優秀考生并愿意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本無可厚非。比如最近幾年,香港幾所高校也開始到內地與清華、北大等爭搶起高考狀元來了。但狀元爭奪戰,發展到如今這番硝煙彌漫的程度,著實有點變味。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表明高校愛才、惜才,實際上可能就像一位廣州家長說的,高校這樣做是“先博個眼球再說”。尤其是對于一些不太知名的院校來說,吸引高考狀元可能更多的是為給學校撐門面,贏得關注度和好名聲,進而有利于學校今后的招生。
相對于高校的重金“掐尖”大戰,我更關心的是,他們到底是如何培育人才的?招來好學生只是高校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要為這些學生提供至少4年的精細培養,其所需精力和財力要比招生時多得多。如果認為只是把好學生招進來就萬事大吉了,那人才有可能慢慢變成庸才。
據《南方周末》的報道,2009年出爐的一份調查報告稱,“大部分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甚遠,他們當中大多數沒能成為各行業的‘頂尖人才’”。出現這種情況當然與學生本人的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有關,但高校的培育機制顯然也有很大的關系。一所優秀的高校,不僅應有嚴格的準入機制來吸引人才,還應有更嚴格的制度來培育人才,讓一般的學生通過系統的、精細的學習也能變得出類拔萃。一所頂尖的大學應該有這樣的底氣:也許我們招來的學生不是最優秀的,但我們可以把他們培養成最優秀的人才。
一代科學巨匠錢學森在離世之前留下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對比當下高校之間爭奪優秀學生的景象,錢老的疑問更加讓人深思。很多高校不是不愛才、不惜才,但他們爭取到優秀學生后,到底給他們創造了多少適宜的學習環境,他們在培養機制上作出了多大的努力來適應時代的需要,適應人才的發展?比如說,高校自由討論的學術氛圍如何?一流教授會不會給本科生上課?師生之間的交流多不多?校園文化是否多元?
沒有良好的環境和培養機制,再好的學生苗子也可能難以長大成才。當下的高校需要的是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教育質量等方面的提升,不僅是為了吸引人才,更主要的是培育人才。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山東大學 Nat. Mater.:超聲響應壓電納米貼片調控神經干細胞分化治療創傷性腦損傷 2025-05-09
- 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團隊 Nat. Sustain.: 極抗裂紋擴展的天然橡膠網絡的力學設計 2025-05-09
- 南開大學余志林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 原位相分離多肽凝聚物靶向無膜細胞器增強癌癥化療 2025-05-08
- 科學家成功用塑料“人造子宮”培育羊羔 2017-04-27
- 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將一片菠菜葉培育成心臟組織 2017-03-29
- 科學家利用植物培育出人類器官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