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利用“人造肌肉”研制成功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
2010-07-1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在水族館里,如果一條色彩斑斕的小魚游過來跟你“說話”,請不要驚訝,它很可能是個微型仿生機器人。中國科研人員通過掌握一種高分子材料的制作工藝,研發出低電壓驅動的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應用前景廣闊。
7月14日,記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一間實驗室里見到了這些長度不到10厘米的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包括仿生魚、仿生螃蟹、仿生水母等,它們像真的水中生物一樣可以轉彎、避障、爬行、抓取、上浮、下潛,還具備遠程控制、自主巡游等功能。
演示中,科研人員將一條仿生魚放入魚缸,按下電視遙控器一樣的控制器,“小魚”就擺動起尾巴,“悠閑地”游了起來。如果是在真的魚群中,這條特殊的“小魚”很難被發現。仿生螃蟹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它在水缸底部有條不紊地協調自己的8條腿,像真的螃蟹一樣橫著走動,隨后還按照指令信號,用8條腿抓取到一個運動的小物體上浮到水面,并在指定位置“松手”,順利完成了水下抓取和釋放作業。
這項名為“低電壓驅動水中多功能微型仿生機器人系統研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仿生微機器人實驗室承擔。7月初,項目順利通過由科技部“863”項目專家組組織的課題驗收。
據了解,哈爾濱工程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郭書祥帶領的課題組,于2008年攻克了水中微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離子聚合物ICPF的制作工藝,成功研制出“人造肌肉”——像肌肉一樣可以柔性彎曲的生物型驅動器,奠定了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基礎。
該項目技術負責人、哈爾濱工程大學葉秀芬教授介紹說,水中生物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具備了最優化的運動方式,對它們進行模仿,可以充分發揮機器人的最優性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正因如此,對水下仿生微型機器人技術的研究也是各國爭相投入的前沿課題。
葉秀芬說,以往機器人要通過電機驅動,使電能轉換成磁能,再轉換成機械能,噪音大、無法微型化。而“人造肌肉”可直接將電能轉換成機械能,低電壓即可驅動,產生彎曲、擺動,具有體積小、成本低、無噪音、無電磁干擾等優點。
據了解,這些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可以完成水污染探測、細小管道清淤、水下數據收集、輔助手術等等多種工作,還可以實現多機器人的協作和分工作業,用途非常廣泛。
目前,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后續研究,進一步提高這些水下微型仿生機器人的性能。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西工大李鵬教授課題組 Sci. Adv.:可選擇性殺滅ESKAPE耐藥菌的含氟兩親性陽離子聚合物 2024-09-01
- 港中深唐本忠院士/北師大何本釗 Angew:吡啶鎓-炔點擊聚合 2024-05-04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阮長順團隊 AFM:小分子陽離子聚合物增強海藻酸鹽生物墨水的打印性和生物活性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