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根據2004年9月,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目前,全世界有61 582家跨國公司,926 948家海外子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高達70 000億美元,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產值分別占全世界GDP的1/10和出口貿易的1/3。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強調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跨國公司的整體競爭優勢:一是通過兼并實現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集中與控制,從而增強其在全球的壟斷地位;二是通過對技術資源的控制實現核心技術在全球范圍的壟斷。
技術創新是跨國公司的核心戰略,技術研發是跨國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61 582家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占全球的90%,并且控制著全球貿易和投資的60%,擁有世界上80%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生產的產品占全球的40%。現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與跨國公司無緣。跨國公司是現代科學技術研發和應用的主體,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制定科技發展戰略。跨國公司技術研發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它不僅建立了龐大的科研體系和高素質的研究隊伍,而且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擴大高新技術研究成果的應用。同時,加強基礎性研究,以使跨國公司在基礎性前沿科學占有一席之地。
從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戰略逐步由勞動密集的生產加工型向技術密集的研發生產型轉變;由單純的技術轉讓向技術研發本土化轉變。由于技術領先可以創造接著競爭優勢,當這種技術優勢逐漸處于公開的過程中,跨國公司就會尋找新的生產地點,最大化地降低生產成本,形成成本領先及產品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同時,不斷創造保持競爭優勢的動力,維持技術領先的地位,實現全球生產和經營目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產品的開發周期縮短,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產品的技術研發增加。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的加快,跨國公司正在加緊實行全球技術研發戰略,充分利用海外的科技和人才資源,以支持其海外市場的開發,服務其全球市場戰略。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全球化已成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資本全球化之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趨勢。
2.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研發戰略的基本特點
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產品、技術、貿易服務、資本、資源和信息愈益跨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與配置,形成各國之間經濟相互交織的局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由于市場競爭的不確定性和產品差異化競爭,集中在母國進行全部產品線的技術研發是不經濟的。因此,必須將不同類型的產品分別設在不同的技術研發基地,同時,由于產品標準化和生產階段的分割性不斷加強,考慮到生產基地和技術研發成本、條件的地區差異時,必須將市場過程的技術研發活動分散化。
目前,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呈現出一種全球化趨勢。跨國公司實施技術研發全球戰略的動力來源:一是跨國經營;二是全球資源配置。跨國公司實行“就近研發,就近盈利”的本土戰略,徹底改變了將技術研發活動局限于投資母國的局面,同時加快技術創新的速度,降低技術創新的成本,增加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三是科學技術供應的全球化。既使是美國這樣的最發達的科技大國,國內科學技術的供應又只有三成,其余大部分要靠與其它國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獲得,其它國家對國外科學技術的依賴程度則更高。
從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基地,不再局限于投資母國,開始向海外擴展,根據其全球戰略安排和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終目的是占領和擴大世界市場。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研發戰略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研發戰略的主要特點:
(1)加強技術研發投資強度
(2)改善技術研發投資環境
(3)海外技術研發機構傾向于獨資或控股的形式
(4)技術研發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3.跨國公司在華技術研發戰略分析
截至2004年11月,在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80個,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962.12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1.8%。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在華投資,其中有30家在京、滬、穗建立地區總部。截至2005年4月,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的研發中心超過700家,技術研發金額40多億美元。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以技術換市場”,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對華轉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拓中國市場。有關調查顯示:超過90%的跨國公司考慮近幾年在華建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以便用最新的技術和最快的速度占領中國市場。據商務部日前發布的《跨國公司對華投資趨勢調研報告》透露,今后3年內,61%的跨國公司有意繼續擴大在華技術研發方面的投資,其中,46%的跨國公司傾向于建立獨資的研發中心。
必須指出: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機構對華轉移并不全部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在某些傳統產業和技術密集程度并不高的一般產業(石油、建材等),跨國公司也在建立技術研發機構,它將技術研發和生產定位于本土,有利于產業發展和占領市場。跨國公司利用本土化的科研和智力資源,在華進行產品技術研發,形成巨大的科研和人才集聚效應,同時也提高技術研發的本土化程度和技術研發效率。
產品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技術研發的能力。當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時,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機構越來越向中國轉移和聚焦。隨著全球一體化技術研發趨勢的加強,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會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華技術研發機構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獨資的技術研發機構,直屬跨國公司在華的控股公司,同時也是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研發網絡的組成部分,從屬于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總部,它和跨國公司總部的聯系十分密切。獨資的技術研發中心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最成熟、最集中、最高級的形式之一;二是在合資企業內部設立研發機構,從事產品技術開發和市場適應性研究;三是與中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資合作建立研發機構。
“產業內分工體系”和“技術研發分工”是跨國公司在華技術控制的重要戰略。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通常采取“技術研發分工”,即通過在華研發中心在跨國公司整體“技術研發鏈”上的位置,通過技術專利、技術標準以及技術的逆向擴散,實現核心技術的控制。
跨國公司在華技術研發戰略主要包括:①通過“產業內分工體系”戰略實現核心技術的壟斷和控制,一些跨國公司不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甚至不開展技術研發活動。②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通過獨資化和控股化,封堵在華技術擴散,減少先進技術的溢出。③實施“技術研發分工”戰略,將基礎性研究和技術開發放在跨國公司的母國進行,確保它處于產業鏈的上游,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的研發中心絕大多數都定位于產品的中國化,從事適應型、專用技術型和實驗型產品的研發。④通過技術專利、技術標準以及技術的逆向擴散,實現核心技術的控制。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技術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效應,重要有兩個渠道:一是跨國公司的示范企業和國內企業的直接模仿;二是通過與跨國公司建立的合資、合作研發關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間接傳播。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技術研發機構運作形式的獨資化和控股化,這些技術擴散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被封堵,減少了先進技術的溢出效應,限制了國內企業對先進技術的獲得,這成為跨國公司在華實施技術控制的重要手段,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4.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的特點
20世紀90年代后,在華建立研發中心成為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重要方向,1997年以后,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的數量迅速增加,而且規模擴大,人力資源逐步實現本土化,目前,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本土化的研發人員已達95.1%。
美國微軟公司1995年在華建立中國研究院,是中國最大的外商軟件產品技術研發機構。
美國IBM公司1995年在華建立中國研究中心,是其全球八大研發中心(美國華生研究中心、美國奧斯丁研究中心、美國阿莫頓研究中心、瑞士蘇黎世研究中心、以色列海法研究中心、日本東京研究中心、中國研究中心)之一。
美國GE公司的中國研發中心于2003年在上海成立,這是繼紐約、印度班加羅爾研發中心之外的第三個全球研發中心,其技術和產品支持GE公司的全球業務,2005年,該中心有1200名員工。
芬蘭諾基亞公司在中國有5個研發中心,還投資100多億人民幣,在北京發起興建世界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星網(國際)工業園,從事移動通信及其零部件的技術研發、銷售和服務等業務。2005年,在北京啟動星網(國際)工業園二期;在杭州建立移動多媒體應用創新中心;在成都3G移動通信技術研發中心,使中國在諾基亞全球技術研發戰略中的地位愈加凸顯。
2005年4月,在法國前總理訪華期間,歐洲空中客車公司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于21日在北京簽署協議,合資成立空中客車公司中國研發中心,進行民用客機的技術開發,承擔A350部分大型部件的研發,并在中國生產。到2008年,研究人員要達到200名。
2005年6月15日,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在巴黎航展上簽署協議,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為空中客車公司中國研發中心新的合作伙伴,意味著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將全面參與空客飛機的設計、制造、投資和利潤分配。
2005年7月20日,美國因特網引擎Google公司宣布,將在中國建立一個研究中心,增強與中國計算機用戶的聯系,為全球用戶開發新的產品和技術。
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的初期,主要針對中國市場的標準、規范,漢字語言要求開發相應產品,在華研發的技術和產品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例如,計算機、通信、電子、化工、汽車、醫藥等行業。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主要集中在科研資源和基礎設施較為發達的城市,并且多靠近大學和研究機構集中的地區,或集中在開發區,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最多的城市和地區依次是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天津。
跨國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立的研發中心,已占在華研發中心總數的85%。截止2004年底,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的研發中心,北京185家、上海140家、廣東100家,其中深圳有26家,江蘇有70多家、天津有50多家。
近5年來,越來越多跨國公司的在華研發中心從主要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開發,逐步變成面向全球的技術研發機構,以提升技術研發機構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中的地位。GE公司的核磁共振等先進技術不僅支持GE公司的中國產品,而且支持GE公司的全球產品。微軟、諾基亞、索尼愛立信、松下等公司的中國研發中心,都是其跨國公司的全球技術研發機構。
跨國公司技術研發機構的對華轉移,通常選擇在研究與開發能力和科技資源較強的地區,它的人才集聚作用,一方面為中國專業技術人員帶來高價值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對國內重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帶來沖擊和挑戰,導致一些單位人才流失和科技人員結構失衡。目前,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有著豪華的技術研發團隊。微軟公司中國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員中,20人有國外留學背景,40人是中國著名學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全部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廣泛延攬技術人才,為其未來技術創新進行人才儲備,是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研發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國內企業和科研院所如果不解決好產權、股權、分配、經營等機制問題,這種逆向的技術擴散還會愈演愈烈。
5.結束語
鼓勵跨國公司在華建立技術研發中心,能提高我國吸收外資的質量;進一步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進一步促進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經驗,積極參與高新技術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以提高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縮短企業與跨國公司在技術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方面的差距。我們要抓住跨國公司技術研發全球化的機遇,優化發展環境,增強核心競爭力,盡快建立以大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正如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一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在華建立研發中心成為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重要方向,進入21世紀以后,跨國公司技術研發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的數量迅速增加,而且規模擴大,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情況下,我們的應對策略應該是承認現實,妥善應對,趨利避害,為我所用。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