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就全球科學倫理準則達成共識
2010-08-0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對科研造假不斷增加的擔憂導致了來自全世界的科學領袖制定了關于科研誠信的一組原則和自愿遵守的準則。
這些原則將作為“全世界在專業上負責的研究實踐準則”。7月21-24日于新加坡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的與會者就這些原則進行了辯論,而且將在未來數周內以“科研誠信新加坡宣言”加以發表。
它們的目標將是克服關于不當行為的定義的文化差異,并且具有比現有的由歐洲科學基金會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制定的準則更廣泛的訴求。會議的與會者得知,目前的準則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開始形成的科學結構或亞洲和拉丁美洲新興國家的科研抱負。
法國的國際科學理事會副執行主任Carthage Smith說,這些指導方針將只提供原則,而沒有具體規定應該實施哪些規則。
一旦全球原則得到接受,每個國家可以讓這一國際準則適應它的國家體系。
“所有的國家都受到科研誠信的影響,因此我們不能再把頭埋在沙子里了。”Smith在會后說。該會議有來自58個國家的350位科研人員、決策者、捐助者、大學領導人以及學術出版商參加。
“它在東方和西方都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都面臨這個問題。”
“在亞洲,越來越多的大學正在設法在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績,”臺北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前任部長曾志朗說,“它變成了一個‘面子’和國家驕傲的問題,而且它們帶來金錢的回報——因此,然后我們就發現了不當行為。”
包括印度在內的一些國家沒有國家科研規范,而且也沒有政府機構負責科研誠信。“科學官僚體系似乎選擇了對重大的行為不當案件視而不見。”印度新德里的獨立科學倫理監察機構——科學價值學會的Ashima Anand說。
來自非洲的一個常見抱怨是科學家在與西方同事合作得到的論文中無法得到第一作者的位置。與此同時,期刊編輯抱怨來自中國和韓國的論文作者名字與實際進行研究的科學家無關。
“‘發表還是毀滅’的概念在許多初出茅廬和功成名就的科學家中間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擔憂。”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主席林泉寶在會上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通知: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 2020-07-30
- 科技部等20部委印發新規,這些行為被認定為科研失信 2019-10-12
- 29所“985工程”高校聯合簽署全國首份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