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博士生質量問題是體制下的“慢性病”
2010-09-26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9月初與清華大學著名海歸教授施一公共同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診斷”中國當下的科研文化問題之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堅稱,他們的觀點并非突破前人,而是代表了眾多中國科學家“敢怒不敢言”的思考。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饒毅表示,博士生培養的質量問題是一個體制環境下的“慢性病”,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中國的科研環境怎樣影響了博士生的培養?
饒毅:如今國內的科學研究尚未形成文化,而更多體現著功利思想。愿意投身學術創新的人很少。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呼吁,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科研文化的缺乏也對當下創新型人才,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產生了不可忽略的負面影響。
中國新聞周刊:在現行博士生培養體系下,博士與導師關系的現狀如何?
饒毅:當前,將學生視為打工仔的老師,在中國可能不少。他們不希望學生得到更多的科學訓練,而是追求短、平、快,很快地做老師交給的任務。有些老師不僅不鼓勵學生參加學術活動,而且加以限制。
很多研究生稱老師為“老板”。這個說法在中文里面至少有兩種意思:上司和雇主,還帶些商業味道。以“老板”自居的老師容易以學生為工具、而放松培養學生成為獨立專業人才的責任。學生如果認為老師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訓練和工作當成是給老師打工,讓自己缺乏自主性。在科學界,這樣的被動心態,會使學生難以成為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而且可能對學術喪失興趣。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學生“和”老師工作,而不是“為”老師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是什么?
饒毅:中國近年來強調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甚至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自然也意識到,和發達國家相比,研究生教育是特別弱的一項。這大概也是中國要增加研究生“產量”的一個原因。但國家不能用數量來評價學校,而不顧質量。教育部可以定期用產出學生質量來宏觀檢查和調控研究生教育。對于質量不好的機構,可以取消對其學位的承認。而各機構本身為了維持信譽,應該自己控制老師的質量、取消一些老師招收研究生的資格。
此外,我一向認為對于國內的研究生,不要強調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而應該讓各個單位的研究生委員會去決定某個研究生能不能畢業。一旦研究生入學,這個委員會要跟蹤學生,最后委員會投票決定這個學生直接拿碩士學位畢業,還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課題組招收博士生(2025年入學)、師資博士后等 - 材料學、化學、高分子、物理、生物學、紡織與纖維、金屬、計算模擬、電子信息等 2025-04-17
- 港科大(廣州)岳亮課題組誠招博士生 - 高分子、力學、材料、機械、物理(2025年秋季、2026年春季入學) 2025-03-08
- KAUST Sahika Inal教授課題組誠招博士生 - 材料、化工、電子工程、生物工程(2025年秋季或最早8月入學) 2025-03-05
- 浙江大學王立教授/俞豪杰教授團隊 Adv. Sci.:用于免縫合和高質量肌腱修復的Janus水凝膠 2025-02-12
- 西湖大學徐宇曦教授團隊 Angew: 水溶液可加工二維三嗪高分子及其高效光催化 2023-04-18
- UCLA賀曦敏教授團隊《Adv. Mater.》:用于鋅離子電池的抗凍高強度水凝膠電解質 2023-03-21
- 饒毅、施一公聯合為《科學》雜志撰寫社論 201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