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間兩極分化日益明顯 二本院校同樣不可替代
2010-10-1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在不久前的開學典禮上,淮海工學院院長晏維龍的演講主題是一句著名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他結合今年的世界杯和眾多生動的事例鼓勵新生,“只要有信心,有行動,能堅持,能創新”,在這所普通的二本院校,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晏維龍面對的是自己的學生,但在他的身后,站著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根據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數字,我國有755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絕大多數為二本院校。他笑著說:“我其實也是在為我們這些學校打氣。”
作為地處江蘇連云港的一所二本院校的校長,晏維龍知道他的3000多名新生,大都會將自己視為高考的失利者,容易沉湎在后悔中不能自拔,“他們想上進,又擔心學校沒有條件支撐他們的理想。”在淮海工學院新聞系任教6年的郭淑娟老師對此很有感觸,她和記者聊天時談到校長的“苦心”,說他既要化解學生考上二本的落寞,還要鼓勵他們奮進。
晏維龍在演講中詳述世界杯上朝鮮隊的表現,啟發大家:把一切可能變為最有可能,必須要有信心,積極進取。3800多字的演講激起的反響出乎晏維龍的意料。“掌聲從頭響到尾。”他說,“這些話對北大清華的學生而言,不算什么,但我們的學生需要這樣的鼓勵,我摸準了他們的心理。”
計算級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張祎焜說,院長的講話打消了他忐忑的心理,使他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明智的。這位來自甘肅天水的學生因在高考中將數學選擇題的答案填錯了位置,無緣一本院校。父母要求他復讀一年,但他在志愿填報結束前一小時,“偷偷上網報了這所學校”。張祎焜此舉激怒了父母,父親指責他太膽大,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要和他斷絕關系。他一周沒有和爸媽說話,陷入忐忑、迷茫的狀態,不知選擇是否正確。
晏維龍的演講點燃了學生們的希望之火,但要真正樹立起他們對學校和前途的信心,只能依靠高質量的辦學。而據記者了解,眾多二本院校之所以會讓選擇它們的學生失望,主要原因在于它們難以為學生的成才提供各種可能性。因此,在晏維龍看來,二本院校的校長、老師與學生一樣,都面臨著樹立信心的問題,即他們是否有勇氣、有能力不隨波逐流,因地制宜,辦出學校的特色。
制約二本院校發展的一個現實障礙是,它們在吸引各種資源方面天然處于劣勢,這意味著它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才能有所成就。“30多年來,高校間的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晏維龍說,受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體制的影響,地處首都、省會和計劃單列市的大學能吸引更多的優質資源。
他所在的這所高校,一年只能爭取到100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能從一家企業得到10萬元的捐贈,就是了不起的成績。它沒有財力像別的高校那樣用百萬元年薪去吸引優秀的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幾個月前啟動的“特聘教授計劃”,淮海工學院雖有資格參加招聘,但對于它的“水產養殖特聘教授”崗位,鮮有人問津。這所只有26年辦學歷史的高校,在2007年前從沒有申請到國家級項目。
晏維龍笑稱學校申報項目“就像組織敢死隊,倒掉一大批,只有一兩個人才能站起來”。他承認學校的水平還差一點,也認為那些看起來平等的機會其實并不平等。
盡管,二本院校的整體辦學質量還不如人意,但晏維龍認為,它們與國家一流大學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中國的高等教育比作一棟大廈,名校是大廳、門頭,引人注目,我們這樣的學校是其中的柱子,默默無聞,但真正支撐起整座大廈的是我們這些柱子。”他說,我們培養的是一線的勞動者,這些人的培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如果只有大廳、門頭的華麗,而柱子質量不行,大廈就很危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