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人大華科四校長共話“素質教育”
2010-11-2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我們11月27日的大學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象牙塔的精神實質?我們在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的同時,有沒有提醒他們‘仰望星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11月27日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開展1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發問引起了清華、北大、華科三位著名高校校長的共鳴。
紀寶成說,市場經濟潮流的沖擊下,大學也深深陷入了適應論、生存論和工具論的論調之中:即過于強調大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忽視了大學超越性的一面;過于強調大學學習和學術的生存目標,忽視了大學教育完善人生、升華人性的功能。學生讀書求學似乎僅僅是為了謀求一個條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職位,教師則往往忙于跑課題、抓項目、拿經費。極端功利主義使得校園不再寧靜,而是陷入于喧囂和浮躁。
北京大學副校長林建華發現了類似的隱憂,“精英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空泛化”正成為大學教育的現狀。他認為本科教育是知識、能力、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要立足青年學生對社會、文化、制度的認同,“加強素質、拓寬基礎、尊重選擇、激發潛力”應當成為教育的方向。
不管是文科院校還是理工科院校的校長都強調“人文素養”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人民大學的紀寶成校長認為素質教育首先是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要注重素質教育的人文性質并充分發揮其在人格養成上的作用。華中科技大學的李培根校長希望人文素質教育應當“深一點、遠一點、廣一點、多一點”,到歷史的深處、人的根基、心靈的深處,到世界、到未來、到虛擬去尋找。清華大學的顧秉林校長說,清華一些理工院系在基礎課程進行素質教育改革試點。
紀寶成很感慨,11月27日的高校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強的功利主義,過弱的人文精神”的現象,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當然也就很難培養出大師。“縱觀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史,不少崇尚學術、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而又關愛學生的學術大師被他們的學生口口相誦,而學生受益最深的往往不是他們的某門授課,而是他們精神氣質的自然流露。”
15年前有識之士就看到了文化素質缺失帶來的社會文明進程的隱憂。如今,“素質教育”依然是大學校長的面臨的課題。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表示,今后一個時期,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要在切實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上下功夫,在切實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上下功夫,在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在切實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上下功夫,在切實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領導上下功夫,為推動建設人才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教育部支持高校教師聘用年薪制 2011-11-21
- 佟賀豐:文理分班無關素質教育 2008-12-19
- 教育部長:過于依賴高考增加素質教育推進難度 2006-04-28
- 張立群院士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2022-08-27
- 俞建勇院士任東華大學校長 2019-08-20
- 清華大學教授張希院士任吉林大學校長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