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代薄膜太陽能電池中,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因其成本低廉、制作工藝簡單、光電轉換效率高等優點,被認為是最具市場潛力的太陽能電池之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已經成為新一代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清潔能源實驗室孟慶波研究組和陳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員、王兆祥研究員等合作,一直致力于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光陽極、載流子傳輸材料、對電極)的制備及電池放大工藝的研究,在電解質方面提出了基于單碘離子導體的固態電解質,低成本、環境友好固態電解質、聚合物電解質等;在碳對電極方面,在新穎的碳材料、導電聚合物以及對電極的制備工藝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這些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目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載流子傳輸材料主要是基于I3-/I-電對,它雖然具有電子交換速度快、與光生電子的復合速度慢等優點,但也有致命的缺點:(1)對絕大多數金屬而言(如Ag,Cu,Al等常見金屬),I3-表現出很強的腐蝕性,而對于大面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來講,必須采用銀導電網格來降低電池的電阻、提高電流的收集效率,因此對銀柵網的保護面臨技術壁壘。同時,銀柵網的使用又犧牲了大面積電池的有效面積,降低了電池組件窗口面積的轉換效率;(2)I2單質有一定的蒸汽壓,對電池的穩定性有很大的影響,對電池的封裝技術有很高的要求;(3)I3-/I- 電對對可見光有一定的吸收;(4)I3-/I-電對的使用限制了電池的開路電壓的進一步提高。開發研制新型的非碘還原電對是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最近,清潔能源實驗室李冬梅博士等與法國CNRS的M. Armand教授合作,研究了一種在可見光范圍無吸收的新型非碘氧化還原電對,即用tetramethylthiourea (TMTU)和 tetramethylformaminium disulphide dication ([TMFDS]2+)來替代DSSC常用的I3-/I-電對。此氧化還原電對還具有如下優點:(1)價格便宜,制備簡單;(2)對于金屬的腐蝕性顯著降低,明顯優于I3-/I-電對;(3)尤其適用于低成本的碳對電極,組裝成電池后,電池性能達到4.5%,優于同等條件下采用Pt電極電池。另外,通過對電池的系統優化,有望獲得更高的開路電壓。
上述研究內容發表在Adv. Funct. Mater., 2010, 20, 3358上。此項工作不僅為新型非碘氧化還原電對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對加速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用化進程將起到促進作用。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部項目的資助。
- 第三代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發明者獲芬蘭千年技術獎 2010-06-11
- 長春應化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07-02
- 華中大郭新、中科院物理所王雪鋒《Nat. Commun.》:面向極端溫度應用的鋰金屬電池聚合物電解質的設計 2023-02-03
- 中科院物理所高鴻鈞院士團隊《Science》: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的可控折疊 2019-09-06
- 中科院物理所胡勇勝研究員和索鎏敏副研究員團隊在聚合物固態鈉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