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數科技成果淪為“展品” 產業化嚴重偏低
2011-01-1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我國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數量近年持續快速增長,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仍然嚴重偏低。記者近日在北京、陜西、江蘇等地調研了解到,在一些地方和領域,應用型科研尚未完全遵循市場導向,產學研用結合存在“拉郎配”現象,新產品產業化服務體系也很薄弱。科研立項、成果轉化和市場開發三大環節尚存運轉瓶頸,使大量科技成果成為“展品”,科研價值難以形成生產力。
半數科技成果成“展品”
在記者調查中,大部分專家反映,我國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大約有一半是不可轉化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本來為了應用的技術成果,但因為在科研立項的時候就“脫離了實際”,成果鑒定之后,只能束之高閣成為“展品”。
經過改革探索,高校、科研院所原先相對獨立、封閉的科研體制已經有所改善;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推廣逐步打通;科研活動的社會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科技投入和成果產出的主體逐漸多元化。近年來,我國科技經費投入以每年20%左右的比例增長,年投入額達到4600多億元,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萬多項。然而,不容回避的是,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兩低”的局面依然沒有明顯改觀。
在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發言時指出,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周治平說:“我國一些應用技術研究的首要目標是國內一流、世界領先,而不注重實用價值,立項開始就決定了只能是‘展品’。比如,32納米的芯片處理器制造技術,英特爾已經推出,我國科研部門也準備投入研究。然而,根據目前的立項要求,就算我們研究出來尖端的32納米技術,與之配套的光刻、薄膜沉積、化學拋光、離子注入等生產工藝也根本不具備,技術變為成果十分渺茫。”
西安交大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席保鋒說,目前我國許多科研活動的開展以申報項目、開展研究、報獎、鑒定為主,科技成果的數量主要表現為:成果鑒定、各級獲獎、專利,而不是以最終形成產品、商品來認定和評價,難以促使科研活動更好地聯系實際。這種評價體系重視了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而忽略了“市場價值”。
“夾生”技術難消化
產學研用相結合,是應用技術研究突破中試環節,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鍵。記者調查發現,因為企業與科研機構,特別是高校的價值體系不同,一些產學研合作“重形式、輕內容”,產生了許多難以消化的“夾生”技術,這是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另一原因。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然而長期以來,科研人員的技術,從實驗室成果變成產品,往往需要大量投入,進行一系列市場化導向的研發,企業并不一定很看好。北京依科曼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杜進平說:“比如科研機構研究出一種生物農藥配方,理論上很好,但其生產成本、使用便捷程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企業就會看不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發布 2020-10-20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名單 2020-09-10
- 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 2020-05-18
-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成果應用于世博會文物展品 2010-06-08
- 馬里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團隊 Science:研制輻射制冷無機涂層 → 成立CeraCool專注產業化 2023-11-15
- 科技部公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專項評審專家 2020-08-18
- 招聘 - 佛山(華南)新材料研究院生物醫用材料及器械產業化項目團隊 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