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評選出2010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1-01-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瀚霖杯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9日在京揭曉。
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分別宣布了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結果是:
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嫦娥二號成功發射 探月工程二期揭幕 嫦娥二號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的主要任務是為嫦娥三號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并繼續進行月球科學探測和研究。10月9日,在順利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動后,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進入100公里環月工作軌道,按計劃開展了各項科學試驗與在軌測試,之后降低軌道對月面虹灣地區進行了成像。虹灣地區位于月球北緯43度左右、西經31度左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長約100公里,是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10月28日,分辨率達1.3米的月面虹灣影像圖的傳回,標志著嫦娥二號任務所確定的工程目標全部實現。
2、“天河一號”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11月17日,國際超級計算機TOP500組織正式發布第36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由國防科技大學研制、安裝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速度4700萬億次、持續速度2566萬億次每秒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取得了我國自主研制超級計算機綜合技術水平進入世界領先行列的歷史性突破。“天河一號”采用了自主研制的高速互連芯片,使得CPU之間的通信速度大幅提升。中央處理器也首次部分采用自主研制的“飛騰--1000”芯片。操作系列軟件也是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統”。
3、深海載人潛水器海試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紀錄 經過約10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6年努力,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5月31日至7月18日,在我國南海進行了3000米級海上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后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世界上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中具有最大設計下潛深度—— 7000米,這意味著該潛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代表著深海高技術領域的最前沿。
4、京滬高鐵全線鋪通 11月15日,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速鐵路全線鋪通。下一步京滬高鐵將全力推進以牽引供電、通信、信號、電力“四電集成”施工和站房建設為主的站后工程施工,展開全線聯調聯試。屆時,北京至上海可實現4小時到達。京滬高鐵是當今世界一次建成線路里程最長、技術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全長1318公里,最高時速380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12月3日,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間的先導段聯調聯試和綜合試驗中,由中國南車集團研制的“和諧號”380A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在上午11時28分最高時速達到486.1公里。中國高鐵再次刷新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
5、水稻基因育種技術獲突破性進展 《自然•遺傳學》雜志5月23日報道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研究員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水稻分蘗分子調控機理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克隆了一個可幫助水稻增產的關鍵基因,這種基因產生變異后可使水稻分蘗數減少,穗粒數和千粒重增加,同時莖稈變得粗壯,增加了抗倒伏能力。研究團隊將基因分析技術與傳統作物種植方法相結合,培育出了改良稻米品種,可使水稻產量提高10%。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揭示水稻高產的分子奧秘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6、揭示致癌蛋白作用新機制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翼和付向東聯合研究組發現,PTB蛋白不僅能直接抑制靶基因的可變剪接,還能直接促進靶基因的可變剪接。該發現打破了已寫入教科書的、認為PTB蛋白是抑制蛋白的定論。該研究成果在《細胞》雜志子刊《分子細胞》上作為封面論文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一研究成果對基因轉錄后調控研究領域具有引領作用,對理解PTB蛋白的致癌機制和推動抗癌藥物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7、實驗快堆實現首次臨界 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在7月21日上午9點50分實現首次臨界。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快堆研發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實驗快堆熱功率為65兆瓦,電功率20兆瓦。快中子反應堆是核燃料閉合式循環的關鍵環節,可使鈾資源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也可使核廢料產生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實現放射性廢物最小化。
8、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在北京八達嶺與河北懷來之間架設了長達16公里的自由空間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成功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16公里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個距離是目前世界紀錄的20多倍。該實驗首次證實了在自由空間進行遠距離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的最終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英國《自然•光子學》雜志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一成果。
9、“大熊貓基因組”發表 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發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參與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貓基因組測序和組裝》,1月21日以封面故事形式在《自然》上發表。研究表明,大熊貓有21對染色體,基因組大小為2.4G,重復序列含量36%,基因2萬多個。這是全球第一個完全使用新一代合成法測序技術完成的基因組序列圖。這一成果將成為基因組繪圖的國際標準。
10、煤代油制烯烴技術邁向產業化 10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烴工業化技術”(DMTO-Ⅱ)在京首簽工業化示范項目許可。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技術許可方),與陜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許可方)正式簽約。這是DMTO-Ⅱ工業化技術全球首份許可合同,標志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在走向工業化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陜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將實施煤制甲醇年產180萬噸、甲醇制烯烴年產70萬噸及配套項目。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 張立群、鮑哲南、馬於光、房喻、馬光輝、冷勁松等當選 2021-11-18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8-01-02
- 兩院院士啟動增選:處級以上干部不得候選院士 2015-01-07
- 2013年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2014-02-08
- 請為“兩院院士評選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推薦候選新聞 2010-11-18
- 兩院院士評選出200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0-01-21
-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揭曉 | 王琪院士等獲獎 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