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創造”院士論壇在京舉行
2011-03-1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0年,中國GDP總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為中國貢獻了1/3的GDP總量、90%出口總額的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卻依然籠罩著低端、廉價、劣質的陰霾,與我國迅速崛起的經濟實力和國家形象極不相符。
3月14日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堅持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因此,如何加強自主創新,塑造和提升“國家產業形象”,成為國家相關部門、業界專家及中國產業形象的具體承載者——中國企業未來五年需要著重思考的新議題。
3月17日,由本報和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等共同發起的“中國創造”院士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屆論壇的主題是“核心科技與國家產業形象”。與會院士、專家認為,中國制造業需要通過掌握核心科技不斷提升中國產業的競爭力,以此打造中國的國家產業形象,為中國產業的全球化布局提供整體品牌支撐。
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和金蝶軟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在論壇上共同提出了提升國家產業形象的倡議,內容包括掌握核心科技、主導國際標準、綠色環保低碳、加強自主創新等10項標準。
尷尬的產業形象
隨著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時代廣場以每天300次的頻率播放,中國國家形象第一次以具象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然而與之相比,中國的國家產業形象顯得有些尷尬。
據統計,我國關鍵技術的對外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的這一數值為2%~5%。目前中國家電在全球市場占的份額已經達到49.1%,但自有品牌僅占2.89%,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制造在核心競爭力方面的欠缺。
環顧全球,美國的崇尚創新、日本的精益求精、德國的完美主義,這些形象已成為其國家產業形象的詮釋。而中國的產業形象,則一直是“Made in China”標簽之下“世界工廠”的形象。
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指出,掌握核心科技的企業將有力推動國家產業形象的提升;而國家產業形象提升,也將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總體競爭力。
目前,中國已躍升為第二大制造國。更有分析機構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制造業產值有望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制造國。
但隨著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經濟發展中環境和能源資源的制約,中國制造缺少核心技術、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負荷大等矛盾愈加突出,亟待破解之道。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認為,之所以形成上述尷尬現狀,是由于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確立,整個創新體系更多由政府主導,因此在專利、技術和生產環節形成了脫節,很多產品的研發專利依然停留在一級機構里,不能轉化為生產力。而缺乏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也對企業創新的內在動力產生了影響。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31所行業特色型高校熱議:“中國創造”呼喚創新型人才 2010-12-01
- 2018“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在寧波舉行,高分子材料分論壇上實現精準對接 2018-05-23
- 中美院士論壇——“本世紀生物材料科學與產業重大挑戰”隆重舉行 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