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泛濫成雞肋 出現“有研無討”三怪狀
2011-05-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學術會議“有研無討”
領導和知名學者高高坐在主席臺上,哪有平等交流
閔應驊研究員發現,不少學術會議還常常出現一些“有研無討”的怪現狀。
怪現狀之一:開幕式熱鬧,學術分組會難找人。
很多學術會議開幕式,都有學會秘書長、承辦大學的校長、專家委員會的領導參加。他們坐在主席臺上,面對著大家,講一番客套話,照完相就走了。
有一次,閔應驊自己的一個博士有一場小組交流,他特意趕去觀摩,卻發現這個分會場只剩下10多人,而當天的大會與會人員數以千計。
閔應驊感慨,“這哪是學術會議呀,分明是一場領導與群眾的見面會。”
怪現狀之二:特邀報告一大堆,學術討論少。
在閔應驊研究員看來,學術會議本來是討論學術的地方,現在國內的學術會議,特邀報告卻特別多,兩天的會議,報告甚至占了兩個上午,實際上,常常是請幾個院士、名人瞎扯一通,大談“戰略”。
怪現狀之三:真正的論文作者不報告,請學生代讀。
好幾次,閔應驊在分組討論時提問,卻發現一旦將PPT上的內容展開,演講者常常支支吾吾,一問三不知,事后才明白,原來論文作者或指導老師常常不來參會,而是請一位師弟或者自己的學生代為宣讀論文。
有著與閔應驊類似體驗的專家不在少數。
武漢一所重點大學的張教授感慨,官員們一般在開幕式上露一面就走,不參加后面的學術研討,盡管有些學術研討內容很精彩。
論資排輩的現象更是根深蒂固。
張教授介紹,一些學術會議的安排上,報告人大多按照是否院士、名牌大學博導等身份排序,而不是報告的重要性、新穎性。有一次,一位學術大腕從資深研究的領域扯到別的話題,遠遠超過了規定時間,主持人也沒有勇氣去打斷,最后因為拖得時間太長,竟然連討論的時間都砍掉了,“一伙人直接去了餐廳”。
在閔應驊看來,“領導和知名學者高高坐在主席臺上,這本身就和學術會議平等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馳”。
曾在國外研究多年的閔應驊介紹,在國外,學術會議如果有地方官員會是一件荒唐的事情,會議中也沒有主席臺,只設立一個主持人席,即使是科學家里的“大牛”,也與一般會議代表一樣,坐在臺下,認真聽會,參與交流和討論。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化學會2024年軟物質理論計算與模擬學術會議將于2024年11月8-11日在廣州舉辦(第一輪通知) 2024-03-20
- 第八屆全國靜電紡絲技術與納米纖維學術會議將于2021年5月28-30日在天津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1-01-26
- 第15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第三輪) 2020-10-14
- 平庸論文泛濫是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 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