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停招之后
2011-05-11 來源:科學新聞
錢和權力
“目前只是不再進入新學校,‘985工程’和‘211工程’仍在繼續”。中國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周旭峰告訴《科學新聞》,目前“985”三期正在進行之中。這意味著已經進入工程的高校仍將繼續自己的目標,并將繼續獲得大量的支持。
“1998年的時候,每個學校科研經費校均1個億,非常低,到了2007年達到7個億,有的學校已經達到12個億,而校均科研經費達到12個億的水平相當于美國AAU(美國大學聯合會)所屬高校的校均水平,相當于澳大利亞八校聯盟的校均水平,所以這個支持力度是相當大的。”郝平這樣介紹“985”工程對于高校的支持力度。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看來,“985”“211”工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項目”,學校爭取獲得這個大項目的立項支持。而在具體的辦學中,獲得國家重點學科、建立博士點、發展學科基地、建設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都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國家專項的支持;教授們申請到各類政府基金、科研項目越多,意味著學校能進賬更多辦學經費。這些既可以做大學校經費蛋糕,也可解決教師待遇問題,自然沒有學校能無動于衷。
“近年來,不斷揭露的申報項目、申報成果中的造假丑聞、公關丑聞,以及申報成功之后的經費黑洞、經費浪費問題,根源就在于大家在玩一場資源爭奪游戲,而沒有把教育與學術真正當一回事。”熊丙奇說。
程瑩則表示,國家對于兩項工程的重點支持除了經費,另外在自主辦學和方方面面的改革上(自主設置本科專業和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招生改革等),相關高校也都得到教育部支持,走在了全國高校的前列。但暴露的一個弊端是,主管部門在決定資助對象和資助經費方面的權力很大,而大學要想獲得支持必須高度重視和教育部的關系,這會導致教育部對高等學校的實際控制力進一步加大。
“在教育系統,學校、地方教育部門向上級管理部門‘討錢花’,教育部門向政府計劃部門、財政部門‘討錢花’,已經是獲得辦學資金的基本模式。此前,教育系統的諸多工程、計劃,包括‘985工程’‘211工程’、國家精品課程、100篇優秀博士論文、跨世紀人才計劃,無不出于此。”熊丙奇說。在他看來,若是希望真正可以保證資金的使用,要建立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教育投入的預算和監督。也就是說,對于教育投入,不是由政府部門決定,而是由教育撥款委員會依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確定教育撥款預算,然后按照預算進行撥款,對于沒有按預算投入的行為,將依法問責。
大連理工大學的賀高紅則建議,在此類工程中應該設立準入和淘汰機制,這樣可以帶來相應的競爭。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云南大學新疆大學等非985高校已入列42所雙一流大學名單 2017-08-30
- 教育部重大課題聚焦“985”和“211”高校 2016-04-28
- 985、211工程高校去向終于有了定論:繼續支持 2015-03-10
- 教育部今年工作要點未單提985、211建設 2015-02-13
- 教育部:不存在廢除211、985工程情況 2014-11-14
- 因本科不是211院校,博士就業遭歧視 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