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量化評價小試牛刀 專家評說“科技通則”
2011-05-11 來源:科學時報
巨建國是個愛動腦子的人,作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投資與資本運營部的主任,他花了幾年的時間,做了一件與他的頭銜看起來沒有什么關系的事——他要顛覆中國的科技評價體系。
這些年來,巨建國跑遍了各大科研機構、央企和軍工企業,吵著要見“一把手”,給他們講自己的理論。他的聲音當然也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2009年1月,巨建國理論的精髓變成了國家標準,《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評價通則》(以下簡稱“科技通則”)這樣一件正規的外衣,無疑給了巨建國更多的信心。
日前,有關部門組織了一次座談會,把“科技通則”的各個試點單位召集在一起,聽取意見。
“科技通則”從原來的民間流傳、互相打聽,到現在政府層面的試點推廣,用巨建國的話說,有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
簡單實用的科技成果度量衡
神秘莫測的“科技通則”其實并不是什么大部頭,這個只有不到1萬字的國家標準其實是一套具有普世價值的“科技普通話”。巨建國的想法很簡單,管它是什么行業、什么學科、什么項目,套到他的這個“共性模型”中,就都能換算出個人、團隊乃至整個機構每年在科研上的技術增加值。
作為標準的起草人之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工業與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湯萬金對這個點子頗為欣賞:“這種方法達到了‘縱向可傳遞,橫向可比較’的目的。它使得不同行業、組織、個人的科研活動具有可比性,科研管理的效率也能充分顯現。”
巨建國的這把尺讓不少在科研管理一線工作的人動了心。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技術中心科研管理部主任王川說自己“跟蹤”巨建國已經很久了。
王川介紹說,自己的企業內部也有一套科技評價體系,但翻翻以往評出的科技成果,有許多都掛著“國際先進”、“填補空白”這樣的名號。但由于沒有真正得以推廣應用,很難讓人信服。
兩年前,王川開始“偷偷”使用起巨建國的理論,她驚喜地發現讓自己頭疼了很久的問題有了一個答案:原來考查一項技術最合理的指標,不是財務指標,也不是各種噱頭,而是這項技術對整個人民幣印制行業發展實實在在的貢獻率。
“巨老師的這套方法解決了我們科技評價的一系列實際問題。”王川說,“如果拿不出一套可信的評價給領導作支撐,領導就會難免不拍著腦袋作決策。”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發布 2020-10-20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名單 2020-09-10
- 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