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材:如何打造人才培養“范本”
2011-05-1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初入大學,聞著新教材的油墨香,同時憧憬未來4年的大學生活,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然而,盡管近年來高校教材出版數量快速增長,卻有不少教師和學生反映教材質量不斷下降,也因此影響了教學效果。
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什么原因造成大學教材質量問題?如何切實提高教材編寫和出版的質量?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和教師。
差教材影響教學質量
四川某大學教師朱紅(化名)2004年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在學校教學一線教專業基礎課。令她苦惱的是,每學期開課前都會覺得教材比較難選。“很多教材簡直是東拉西扯。要是有資金,我都想自己編。每個老師上課都有自己的體系,我希望教材內容也可以按自己的體系來。”
按照學校規定,教師有權選擇自己所授課程的教材,如果是幾位教師上同一門課,教學秘書就會征求幾位教師的意見。然而在朱紅看來,盡管有選擇教材的權利,卻找不到幾本值得選的可用教材。
與之相比,山東某大學青年教師許菲(化名)不必為選擇教材猶豫不決,卻同樣面臨教材質量不高帶來的麻煩。
許菲講授金融學課程,用的是她所在學校的幾位教師合作編寫的教材。“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她說,“我參加編寫了一本教材,出版社給所有作者5000本書作為稿酬。我們要消化這些書,只能讓自己的學生用。”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楊德廣將大學教材分成三類:基礎課教材、專業基礎課教材和專業課教材。
楊德廣認為,基礎課教材的選擇面應該廣一些。目前這類教材編寫者比較多,但有些地區或學校為了經濟利益、成果產出,盡管教學水平不是很高仍然自編自用教材,而不愿意用最好的教材。“這顯然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對于專業基礎課教材,楊德廣認為可以由某一專業、某一學科有共同特點的學校聯合編寫,如果各校堅持自行編寫,質量也無法保證。從目前的情況看,這類教材質量確實良莠不齊,“有的比較好,有的不夠好”。
至于專業課教材,楊德廣認為其涉及內容較窄,應該以一些重點大學的高水平教授編寫為主,同時需要不斷更新。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周蔚華曾指出,一些學校自編教材現象嚴重。同一門課程有數不清的教材版本,所有的大課、基礎課、核心課都有上百種甚至上千種教材,內容大同小異。
據報道,2009年全國五百多家出版社中,從事教材出版的超過60%。出于占領市場的考慮,不少出版社為一些高校出版自編教材,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同質化產品,“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效應使優質產品的生存越來越困難。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德國專家批評中國大學教材滯后學生被動 2011-10-17
- 基金委發公開信:“杰青”、“優青”非榮譽稱號 2018-06-13
- 北京公布“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項目高校 2017-09-01
- 北化大“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人才培養”校內創新實踐基被評為示范基地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