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學者呼吁:讓學術會議回歸本來面貌
2011-05-1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wǎng)
相形之下,國外學術會議開幕式無疑簡單得多。
陳博士介紹,國外一些會議偶爾也邀請科技部門的領導,但主要是在學術會議正式開始前做特邀的科技政策講座,“在會場里,沒有屬于他們的主席臺,他們一樣坐在臺下聽報告,只有在演講時才能登上前方演講席。”
在科學網(wǎng)轉載本版稿件《學術會議泛濫成雞肋》一文的留言區(qū),有網(wǎng)友說起201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召開國際“多相流會議(3年一次)”的見聞:大會開幕式首先是大會承辦單位簡短介紹會議籌備情況,然后大會組織負責人致辭答謝來賓,而后進行大會主旨發(fā)言。其間,所有參會者(包括教授、院士)均在下面就坐。
讓這位網(wǎng)友感動的是,與國內學術會議變成了大小名人炫耀的場所、被一群后生簇擁截然不同,“在后幾天分組發(fā)言,大牛教授們遵守發(fā)言規(guī)矩,都在與年輕學者交流,沒有座位就站在后面聽講或提問題,午餐那些名教授也與普通人一樣到外面小館自行排隊買飯。”
“如何開會,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閔應驊認為,國外對于會務的安排同樣值得借鑒。
閔應驊介紹,按照國際慣例,除了特邀報告人,學術會議一般都是參加者自己承擔一切費用,比如報名費、來回路費等;會務接待會給出一些附近酒店的住宿用餐信息供參考,但不管吃飯、住宿、交通,組織者只是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閔應驊介紹,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國外學術會議費用的盈虧在于主辦單位,它會負責籌錢和審批,而承辦單位沒有了與經(jīng)濟有關的壓力和誘惑,“注意力自然而然就會聚焦到提升學術水準上來”。
“到了該下猛藥治沉疴的時候了”
今年1月31日,財政部、外交部聯(lián)合發(fā)出的一紙通知讓多年來呼吁整頓會風的學者們眼前一亮。
這份《關于嚴格控制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的通知》直指學術會議的怪現(xiàn)狀:不少國際會議次數(shù)多、時間長、規(guī)模大;有的過于追求形式,講究排場,造成大量浪費;有的主題及所涉國家和地區(qū)交叉,邀請外國政要重復,內容寬泛,缺乏實際效果。
在這份《通知》中,不僅強調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全面精簡國際會議,嚴格控制會議規(guī)模,甚至對于一些具體操作做出了細致規(guī)范,其間的細節(jié)包括,“會議用餐以自助餐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請,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請”。
有專家就此解讀,在我國開展學術會議交流只有幾十年,但會議泛濫已經(jīng)成了學術虛假繁榮的毒瘤,“而今已經(jīng)到了該下猛藥治沉疴的時候。”
“學術會議泛濫背后是監(jiān)督的缺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此開出藥方:首先要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jiān)督,強化審計,比如一些官員參加學術活動,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和限制,特別是對于會議期間的旅游開支公費報銷項目;其次,加強對辦會單位的項目財務監(jiān)督,對于會務收支,具體各項的明細,應該透明化,避免經(jīng)費黑洞。
在熊丙奇看來,對于學術會議進行行政審批監(jiān)管固然有其積極效應,但這一舉措也是治標不治本,“根本問題還是要強化學術共同體在學術評價機制中的主體地位。譬如在國外,對于成果的認定最權威的就是同行評議,當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事意義不大自然就會冷下來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化學會2024年軟物質理論計算與模擬學術會議將于2024年11月8-11日在廣州舉辦(第一輪通知) 2024-03-20
- 第八屆全國靜電紡絲技術與納米纖維學術會議將于2021年5月28-30日在天津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1-01-26
- 第15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第三輪) 2020-10-14
- 陜科大郭宏偉團隊:小玻璃珠子里的大智慧 2023-05-12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擴招致文憑貶值 研究生教育需回歸理智 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