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行進在謀生與夢想之間
2011-06-03 來源:科學時報
關注科技體制改革,走訪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技管理者 |
當前,中國科技水平提升、國際影響力增強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評價導向偏離、學術管理行政化、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仍未完全改善,對科技管理體制的討論也日漸升溫。本報走訪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技管理者,試圖深入探討科技體制尚未完全理順的癥結所在,以及進一步改革應如何入手、如何有效實施等問題。是為開篇。
“科學是貴族的游戲!币晃欢嗄陱氖驴萍纪饨坏目萍脊芾碚哒f。言外之意,從事科學活動的人若開展創新活動,前提是不能有衣食住行之憂。
就中國科技現狀而言,國家對科技進步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似乎更加迫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國家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等,未來的發展無一不有賴于科技的進步。但現實中,中國科技界的創新狀態并不盡如人意,從事科學活動的個體、機構乃至大部隊,大多處于謀生階段,圓夢之旅剛剛起程。
研究人員: 興趣愛好兼顧生活質量
從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畢業后,李銘(化名)去了一家著名企業,收入比同齡人高出數倍。3年后,他回自動化所做助理研究員,收入降低了不少!叭绻兇鉃榱诉^日子,可以隨便找到薪水比做研究高很多的工作,但總歸難以割舍自己的科學情結,所以回來了。”他說。
中科院自動化所提供給他的待遇,若想在北京買房實際上也很困難,現在他租房住。
周濤(化名),中科院過程所副研究員,博士畢業后繼續跟隨導師做材料化學分析,每月工資8000元左右。“既然讀了博士,對自己的專業自然是有興趣的,但現在做研究仍處于謀生階段,并沒有自己的課題。”他說。
在中國的科研機構里,大量的研究工作由李銘、周濤這樣的助研或副研完成。他們在研究員的課題組里幫助研究員帶碩士或者博士,在最前沿開展具體科學或技術問題的探討。他們不是“百人計劃”,更不是“千人計劃”,每月住房補助約1000元。因為沒有住房,現階段做科研主要為了謀生,但也算兼顧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基本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所開展的項目是研究員指定的方向,不全是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學問題。
在科研機構,研究員與副研和助研顯然不同。研究員有自己選定或申請的目標課題,95%以上是海歸。他們之所以回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百人計劃”或“千人計劃”啟動經費的支持下,可以組建自己的隊伍,搭建自己的平臺,開展自己有興趣的科研活動。對于他們,籌措經費的困難不是很大。
自1978年鄧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來,國家科研經費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他們除了可以從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教育部等不同部門爭取研究經費之外,還可以從地方政府或企業爭取橫向經費。盡管不可能每次申請都能成功,但“東方不亮西方亮”,只要努力,經費基本不用發愁。他們愁的是要在發表SCI文章的同時,作出更理想的研究成果。
他們是目前中國科研機構中的挑大梁者,是主力科學家。他們都有在國外科研機構開展工作的經歷,了解科學前沿,也懂得如何進行有效的研究,更知道怎樣才能發表高水平論文。但他們現在只有1/3或稍多點的時間在科研一線,大部分時間在路上或空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組織九三學社對科研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他們“應付課題檢查、各類評獎申請,占去大量時間;項目申報檢查程序過于煩瑣,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盡管研究經費不成問題,但拿到項目、爭取經費仍然是主力科學家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和任務。科研經費多多益善,因為這是擴大隊伍、把事情做大的基本前提。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三十年的變與不變 2012-09-27
- 張金昌研究員: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幾條具體建議 2012-08-06
- 劉延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關鍵是要抓好落實 2012-08-01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