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行進在謀生與夢想之間
2011-06-03 來源:科學時報
對于他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黨委書記楊星科有這樣一種感覺:就現階段中國而言,絕大部分科研人員,還是為了工資和飯碗而必須有一份工作,以期解決家庭的基本生活問題,或者使物質生活更美好。即便是海歸,例外的也不多。近年來,中國實施“百人計劃”等引進大批人員,提高了整體科研水平,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仍以生存為第一目的。
楊星科說:“因為與他們討論回國問題時,必先談條件。這些條件不僅僅是科研條件,還有太太的工作問題、孩子上學的安排等等。很少有人提出,只須保證科研平臺的建設。”
“很多博士生被問及為何考研時,有80%的學生回答‘為了找工作’,而非為了科學。很少有學生是因為對科學事業的追求而選擇讀博士。”楊星科補充說。
“反觀西方,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第一目的并不是生存。”
楊星科反問:開展科學活動,若沒有科學價值觀,而是以生存為第一目的,其創造性如何發揮?他認為,在科研隊伍中,如果超過1/3的人都在為生存而做科研,動力顯然不足。
對此,中科院基因組所黨委書記、常務副所長楊衛平發表文章指出,對功利的追求在多數情況下會削弱對真理的熱愛;對功利的追求會誘惑我們減少必要的認知成本,進而損害理性實證的復雜過程;對功利的追求,可能使我們放下必要的批判武器而屈從于權威和權貴。
科研機構:招新人顧老人暗中瞄準大目標
“科學、民主、愛國、奉獻”是中科院自動化所的主題詞;“志存高遠,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務實創新”是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的要求;“國家的聲學所,國際的科學家”是中科院聲學所的奮斗目標;“敬業、團結、求實、創新”是中科院過程研究所勉勵同仁的口號……
如今,不論走進哪一家中國科研機構,都能看到很好的科學理念樹立在門前或大廳最醒目的地方。這讓人們首先產生一種感覺:這里有一批虔誠的科學尋夢人。
若深入這些機構,負責人可能會告訴你,他們壓力很大。
對于新引進的人才,并非每一位研究員年年都能出新成果。“每到年底,我們會召集業務骨干,討論如何寫年終總結,如何描述團隊的‘創新成就’。這些內容,只是為了應對上面的考核和檢查,與研究內容并不完全一致。因為每個小組的進展肯定不一樣,有的需要很多年才能有一些進展,有的可能需要幾代人的積累,才可能出現好的結果。但考核每年都有,研究所要幫助研究小組過考核關,找出幾條讓人聽起來感覺不錯的內容。自然,這些內容也會納入研究所向上級匯報的內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所所長說。
考量研究所的指標有哪些?除了人們熟悉的論文數量及其影響因子外,還有專利、合作研究項目、爭取的科研經費等等,而且經費分為系統內和系統外,得分并不一樣,但都在計算之列。最后,總分共計,體現其研究機構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這位領導說:“我們并不愿意這樣做,但上級管理部門就這樣考核我們,我們也沒有辦法。”
他還介紹,有很聰明的課題負責人,在申請項目時就會討論,預報好一年或幾年后基本應對未來考核的指標或者所謂的“創新成就”。他們的事先預計,有的結果還真不會有太大偏差。
“在我們所,有的課題組如果爭取到足夠項目和經費,研究員會瞄準重大科學問題,讓學生一點點探究,同時會部署一些短期內就能寫出文章的課題。此外,若有機會和能力,還會部署一些很快能在市場上見到經濟效益的課題。這樣,既能在預定時間內向有關部門交賬,也能在未來某個節點上獲得突破,同時不耽誤自己在經濟上更上一層樓。因此,有研究者在承擔國家科研任務的同時,也能建立起高科技公司。當然,一切會遵循法律法規。”他補充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三十年的變與不變 2012-09-27
- 張金昌研究員: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幾條具體建議 2012-08-06
- 劉延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關鍵是要抓好落實 2012-08-01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