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交大李連生科研成果造假到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檢測出三聚氰胺,從學術界論文抄襲、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到上海交大陳進“漢芯”公然造假、騙取國家巨額科技投資學術界接二連三出現的、廣為社會各界詬病的嚴重科研不端行為,不僅有損中國學者自身的形象,更讓中國的科學家蒙羞于世界——一位在美國密執安大學做訪問的科學家向本刊記者訴說,他已經幾次被問:你們中國人是不是喜歡作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不時被“造假”裹挾?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被譽為“最后一塊凈土”的學術界,學術不端行為、學術腐敗得以大暢其道?
作為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主黨派,九三學社自2007年起,連續幾年就科技評價體系、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向全國兩會遞交提案。
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也不斷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呼吁:要改革教育、科技體制,改革科技評價機制,凈化學術空氣,營造一個倡導科學精神、潛心科研教學、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
今年,又有多位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聯名提交議案提案:建議加大科技評價體系的改革力度,徹底改革科技獎項評選機制,減少科技獎勵數量,結束當前的造假獲獎亂象,從而維護科技獎勵的公信力,實現科技評價體系的公平公正。否則,將嚴重挫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損害國家的創新精神。
科技獎勵制度為何引發了學界的一片質疑?難道它真的是把“雙刃劍”,既沒能實現它設立的初衷,又加劇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美國學者埃爾菲·艾恩曾在《獎勵的懲罰》一書中,對獎勵制度的各種弊端和負面效應進行了深入剖析,很值得我們深思。
事實上,我國曾在1999年對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進行過一次全面的改革,調整獎項設置、獎勵力度、獎勵結構、評價標準和評審辦法,并在2003、2004、2008年分別對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進行過修訂。現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就是2008年修訂、2009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
但是,這些改革似乎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但科技界內部要求改革評價獎勵體系的呼聲強烈,就連普通民眾也對學術界屢屢出現的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喊“打”,科技獎勵制度又到了需要深化改革的時候。實事求是地深入分析科技獎勵所起的作用和客觀效果,或許會對未來的改革有所幫助。
不能回避的是,科技獎勵制度只是我國科技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評價的一種具體體現方式,作為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獲得社會認可的主要方式,科技評價才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機制。只有深入改革科技評價體系,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才有可能解決好目前學術界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只有通過科技體制改革,才能使科技評價體系和科技獎勵機制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科技教育界目前這種為了獲獎而進行成果打包、捆綁搭車、人情公關等等亂象,才有可能得到遏制并最終無處遁形
爭議科技獎勵制度
面對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發展的新需求,我國科技評價體系能否跟上科技創新模式的發展變化?目前的科技評價和科技獎勵制度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與科技發展相適應?
今年2月1日,科技部發布了“關于撤銷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決定”,一時輿論嘩然。
據科技部相關部門不完全統計,當時的媒體就此發布的消息有2萬多條。引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也使人們對國家科技獎勵,甚至對國家科技獎勵制度的議論和質疑之聲不斷。
國家為什么要設獎?現在的評價體系是否科學?科技獎勵是否助長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風?今春全國兩會期間,2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呼吁《減少科技獎勵數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凈化科研學術風氣》,這成為兩會上科技界熱烈討議的話題之一,也使這一廣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再度升溫至今。
- 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國家自然科學獎取消SCI他引次數 2019-12-04
- 國家科技獎勵將實行提名制,大幅減少獎勵數量 2017-06-12
- “2012年度全國石油和化工科技獎勵表彰大會”勝利召開 2012-11-26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擬出臺“加強博士生導師管理意見” 健全導師變更制度 2019-12-05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