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發展顧問委員會能否“破冰”
2011-07-06 來源:科學時報
建立國家科技發展顧問委員會避免部門利益紛爭
“我國科技界的問題是投入越來越多,利用效率卻越來越低;社會對科技需求越來越迫切,評價導向卻越來越與此偏離;國家越來越強調服務社會發展的自主創新,研究者越來越唯Nature、Science是從;SCI文章數量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不成比例;職稱越來越高,心境越來越浮躁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朱作言說。
他認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有真正創新性的科技工作支撐。因此,要有壯士斷腕的氣魄,改變目前的科技管理格局,變事倍功半為事半功倍。到2020年,我國科技投入將占GDP的2.2%,在如此大的投入下,要達到國家預期的目標,首先必須解決科技事業的頂層設計問題。
他說:“我國目前有很多的科技管理部門,政出多門;雖然也設立了國家科技領導小組,但決策能力非常有限。多個科技管理部門基本只考慮各自視野內的目標和需求,以自我為中心外延,缺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決策。這是目前我國科技體制中最大的缺失和最大問題所在。”
“國家科技發展首先需要統籌規劃。盡管目前已有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有各部門、各系統自己的發展規劃,但它們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彼此重復甚至沖突,爭奪資源配置,最終結果是科技經費使用效率越來越低。這種格局如何能對國家科技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他補充說。
朱作言建議,從改革國家科技管理體制入手,首先應設立“國家科技發展顧問委員會”的頂層機構,負責國家科技發展的總體布局。如果沒有一個權威性的決策機構,就無法脫擺各部門視野局限和利益追求,無法避免各部門爭資源、爭地盤,由此產生的很多問題也無法解決。
他解釋說,“委員會”不應是“科字口”部門一把手的聯席會議,要由獨立的科學家與管理專家組成。“委員會”從國家社會發展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出發,提出國家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方向、框架和優先發展領域等。在其指導下,設立若干科學和技術資助機構,負責制訂各領域發展計劃、項目指南和經費資助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資助基礎研究方面的成功實踐提供了參考。
朱作言認為,國家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做到讓科學家“人盡其才,各得其所”。曾經由一些戰略科學家建議、國家領導批準制訂的高技術發展計劃和重大基礎研究計劃,本身無可非議,但在執行層面上,宏觀管理分野不清,行政微觀管理過細,往往造成科學家能干的事安不下心干,不能干的事又必須搶著干。
他感慨道:日本科學家幾代人都堅持圍繞一個很小領域孜孜不倦地做下去,最后取得巨大成功。為什么我國科學家不能這樣“安分”?我國目前沒有統籌各部門的頂層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科技人員不能自已,有的研究人員所爭取的項目已遠遠超過了其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有些項目的經費強度太低,也迫使科學家不得不從多個渠道爭取經費,否則就不能維持正常的科研活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第三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3年4月14日在廣州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2-12-31
- 第二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1年1月8-10日在廣州召開(第二輪通知) 2020-11-18
- 2017世界生物醫學及新材料科技發展回顧 2018-01-05
- 北京大學占肖衛教授加入 Materials Horizons 顧問委員會 2019-03-11
- 張希院士當選為新一屆有序分子膜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2010-08-20
- 南方科大成立校園建設顧問委員會 最大限度“去行政化” 201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