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學不能以一個標準來建設
2011-08-2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與爭創一流大學,是當前我國關注的熱點。其實,這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中存在很大差異。經合發展組織成員國高等教育大都進入普及化階段,發展中國家還正處于從精英向大眾化階段過渡,21世紀全球高等教育功能正在顯著分化,所謂爭創一流也被賦予不同涵義。如果一流大學只以一流研究型大學為圭臬,會是很大誤解,就像評比世界美食,北京烤鴨與巴黎煎鵝肝何分高下?
舉例來說,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最多的是全民教育,但在1998年和2009年召開兩次世界高教大會,促使百國教育部長形成共識,很有些參考價值。1998年大會確認,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不僅僅是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管理精英,相反,主要是培養“負責任的公民”,大學要方便公民進入離開、再進入再離開,成為終身學習鏈環。2009年大會則探討高教促進社會變革發展的新動力,強調政府確保公平責任,鼓勵多渠道投入,完善區域層面質量保障體系,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上述理念在許多歐美國家都已成為現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探索。
當代高等教育功能分化及對一流大學的多維認同,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大學傳統學術價值與社會多樣化需求的博弈。隨著產業行業吸納狀況和人力資源市場發育程度的變化,人們選擇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和時機都在改變,導致大學及其他高校“洗牌”趨勢日益凸顯,目前歐美高教界特別關注分類定位,希望把自主權更多放給大學,鼓勵按不同方式形成特色,促進地區/國家間學歷學分互認,健全高校問責制度。同時,面對經濟全球化影響特別是金融危機沖擊,大學的學科本位模式將轉向多元化持續發展新模式,其中與企業深度合作正在成為重點,既堅持學科特色又兼顧職場需求,還重視招收海外學生,打造高質量教師團隊,如歐盟激勵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和協同科研創新,以建設更有競爭力、更加國際化的“歐洲高等教育區”。連大學排行都有了新的需求和標準,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不應用學術尺子去衡量所有高校質量,少數大學必須鞏固學術學科性人才培養高地,多數高校則必須適應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改進培養模式。如歐盟近年構建的多維度大學評價機制(U—Multirank),就是因不滿世界研究型大學排行而開發的。
綜觀各國高等教育,特色由各自國情而定,精英階段質量標準很難簡單平移到大眾化乃至普及化階段,我國高層次專門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及區域間差異性世所罕見,更難用學術學科單一尺子去評價所有高校。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兩大政策亮點,一要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到2020年不僅要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而且要支持地方或行業背景高校建設優勢重點學科,讓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都能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二要優化學科專業等結構,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擴大應用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優化區域布局結構,鼓勵高校既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苦練內功,又面向現代化建設需求辦出特色。可以預計,因地制宜、分區規劃,形成充分體現職業性和社區需求的、可容納更多不同年齡學習者的高教體系,進而形成靈活、開放、多樣的終身學習公共資源和服務平臺,將是21世紀打造高質量中國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就像世界美食業界,我們光有北京烤鴨不夠,還要挖掘本土優勢,博采眾長,推陳出新,爭創特色一流,這可能比拷貝一道巴黎煎鵝肝更好。
(作者張力系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雙一流大學2000-2018年度國家三大獎統計情況 2019-06-28
-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排行榜”首次發布 2018-05-29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建學科猶如樹牌坊——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建設漫談暨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本科專業方案調整紀事 2021-01-29
- 清華大學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拉擠型材結構標準化工作上取得重要進展 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