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關于藥物控釋雙敏納米載體的工作在《Angew Chem》上發表
2011-10-1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作為一類非常重要的抗癌藥物載體,聚合物納米膠束是近年來國際上研究熱點之一,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1)載藥膠束在制備后幾個小時內會“暴釋(burst release)”藥物,因此在儲存及體內輸送過程易造成藥物大量“丟失”,影響療效并產生毒副作用;(2)“暴釋”階段之后藥物釋放又極其緩慢,常常長達數周,在癌細胞內自由藥物難以達到細胞殺死濃度并可能因此產生耐藥性。更為嚴重的是,在聚合物膠束類藥物載體中上述兩個問題通常同時存在,因此,如何通過載體的結構設計同時克服上述兩個問題?對于提高納米載體的藥物輸送效率并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非常關鍵。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科技部863項目等的資助下,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帥心濤課題組近5年來針對該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經過反復的實驗探索,成功制備了一種新型結構的具有酸及還原雙重響應特性的聚合物納米膠束,通過高度捆綁的策略將膠束粒徑控制在利于體內長循環的微小粒徑(59 nm),對抗癌藥DOX的負載量達到10.5%。該納米載體具有對癌細胞溶酶體內還原劑GSH敏感的二硫鍵交聯中間層、對溶酶體內酸環境敏感的載藥內核、以及可增強粒子穩定性及延長體內循環時間的PEG表層,該結構設計可有效減少藥物在載體儲存及體內血液循環(中性pH、低GSH濃度)的輸送過程中“丟失”,而當載體進入到酸性及富含還原劑GSH(約為血液中濃度的1000倍)的癌細胞溶酶體之后即能快速解體,釋放出所負載的藥物,在體內外生物學實驗中均取得了理想的抗腫瘤效果。
上述工作最近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J. Dai, S. Lin, D. Cheng, S. Zou, X. Shuai*,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9404-9408.),題為“Interlayer Crosslinked Micelle with Partially Hydrated Core Showing Reduction and pH Dual Sensitivity for Pinpointed Intracellular Drug Release”。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科技部863項目等的資助下,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帥心濤課題組近5年來針對該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經過反復的實驗探索,成功制備了一種新型結構的具有酸及還原雙重響應特性的聚合物納米膠束,通過高度捆綁的策略將膠束粒徑控制在利于體內長循環的微小粒徑(59 nm),對抗癌藥DOX的負載量達到10.5%。該納米載體具有對癌細胞溶酶體內還原劑GSH敏感的二硫鍵交聯中間層、對溶酶體內酸環境敏感的載藥內核、以及可增強粒子穩定性及延長體內循環時間的PEG表層,該結構設計可有效減少藥物在載體儲存及體內血液循環(中性pH、低GSH濃度)的輸送過程中“丟失”,而當載體進入到酸性及富含還原劑GSH(約為血液中濃度的1000倍)的癌細胞溶酶體之后即能快速解體,釋放出所負載的藥物,在體內外生物學實驗中均取得了理想的抗腫瘤效果。
上述工作最近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J. Dai, S. Lin, D. Cheng, S. Zou, X. Shuai*,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9404-9408.),題為“Interlayer Crosslinked Micelle with Partially Hydrated Core Showing Reduction and pH Dual Sensitivity for Pinpointed Intracellular Drug Release”。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東華大學沈明武/史向陽教授團隊 AM:細胞膜仿生的聚合物納米顆粒通過放大內質網應激和誘導線粒體功能障礙的化療增強腫瘤免疫治療 2022-09-22
- 天津大學張育淼教授團隊和合作者Small:雙高分子聚合物納米膠束用于腫瘤治療和近紅外二區深部組織成像 2021-12-08
- 蘭州大學卜偉鋒教授課題組:基于銠(I)配合物的聚合物納米膠束在活體內同時展現近紅外磷光成像和抗癌活性 2020-02-06
- 過程工程所制備出納米晶自組裝體抗癌藥物載體 2008-12-23
-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楊江教授 JCR:可吸入式pH響應型電荷反轉聚合物-siRNA復合物用于ALK融合陽性肺癌靶向基因治療 2025-03-31
- 中山大學張澤平/容敏智/章明秋團隊:聚合物可逆互鎖網絡與固態超滑協同實現粘-不粘復合防污涂層的時序防污機制演變 2025-01-30
- 中山大學賈昭君課題組 AHM: “裝甲”活體益生菌平臺 - 糖尿病感染傷口愈合的創新解決方案 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