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期刊生存艱難 協會首提引入公益基金
2011-11-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一份面向全行業的通知最近將由中國期刊協會發送至期刊負責人手中。表面上看去,這僅僅是一份開辦研修班的通知,但中國期刊協會數字期刊分會常務副會長錢鵬宇透露,這是協會在總署署長柳斌杰于全國數字出版工作會議相關精神的指導下,對期刊數字化的一次有針對性的研修及探討。“新媒體轉制”、“贏利模式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柳斌杰署長提到的幾個數字出版要素,也都將在研修班重點關注。其中,面對當前學術期刊普遍生存艱難的現狀,這次研修班將首次提出引入“公益基金”計劃。
錢副會長介紹,所謂學術期刊引入公益基金,即是意欲引導社會上更多有志于提高中國期刊學術水準的公益基金,進入學術期刊領域,給以資金支持,來挽救那些生存艱難但極具價值的學術期刊。這也是國際學術期刊領域的普遍慣例。
據了解,我國目前擁有6170余種學術期刊,它們目前主要經費來源有三個渠道,一是國家和學術機構撥款;二是靠發行維持生計;第三就是收取版面費。在這種情況下,學術類期刊大多步履維艱。在籌措資金上期刊運營者多數不得要領。一些期刊不顧學術文章質量,給錢就發,使科學交流失去權威性,部份領域的學術討論限入僵局。一些過去曾非常嚴肅的學術性期刊成為名利、職稱和金錢的交易平臺。有專家為此預言,照此下去,半數學術期刊未來十年內恐將失去生存機會。
據介紹,國內期刊經營人員素質也是莨莠不齊,專業編輯人員居多,缺乏經營頭腦和運營創新。加之目前傳統紙介質受到沖擊,大多數期刊生存陷入迷局。面對這種現狀,中國期刊協會相關部門此前已經著手進行試驗和研究,“公益基金引入”這一新課題即是一種有益、有效又廣受歡迎的探索。
理論上講,我國學術期刊大多為基礎學科,在各學科領域承載著成果交流,科學水平提高的重大任務。學術期刊交流全部由政府買單并不現實。相反,以基礎科研為代表的科研成果的發表,顯然有著極大的社會意義,也帶有明顯的公益性。因此,適時的引入公益基金進入不同科學領域,使學術期刊能夠更從容地運營和生存,無疑是非常可期待的。
中國期刊協會數字協會秘書長譚海燕介紹,這次研修班將邀請一些社會化基金探討設立針對各類學術期刊專項(尤其是數字化)資助的有效方法。她同時也呼吁有志于學術期刊領域的更多基金參與進來,中國期刊協會愿意成為學術期刊與公益基金對接的平臺。
譚海燕還表示,解決學術期刊生存維艱絕不止這一種方法,這次研修班,還將在期刊與新媒體運營上為期刊運營者做深入培訓,這些培訓不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運營人員的觀念突破,一些國外期刊成功案例甚至可以直接效仿,從而顯著提升期刊(包括市場化運作的雜志)的生存質量和期刊管理者的經營水準。
資料顯示,在我國6170余種學術期刊當中,因經營不善而無計可施的占近3成,而靠收取版面費維持生計的更超過半數,不少期刊學術水準持續下降。以目前大學學報為例,當前有2000多種,占期刊品種數量的1/4左右。學報本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但不少學報成了老師學生發表應急論文的園地,有的學報已經無學術科研價值,一些大學已經把在本校學報上發表的所謂論文不作為評職稱、晉學位的參考,可見其質量。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最新自然指數出爐!各高校在82本頂級學術期刊成果的比拼 2019-04-16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良彬教授應邀擔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acromolecules副主編 2018-07-16
- 過度依賴“高被引”期刊非學術正道 2017-12-01
- 北京化工大學張立群教授團隊“多階螺桿連續脫硫綠色制備再生橡膠成套技術”項目榮獲2017年度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7-08-08
- 北化大張立群團隊榮獲2017年度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7-03-03
- 深圳市高分子行業協會年會舉行 2016-01-19